臂擱,亦稱枕臂、腕枕、手枕,通俗的講法就是墊在手或腕下的枕頭;比較文言、正統的說詞是「祕閣」。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臂擱,亦稱枕臂、腕枕、手枕,通俗的講法就是墊在手或腕下的枕頭;比較文言、正統的說詞是「祕閣」。
說到正統,就有一段故事。「祕閣」本是對禁中藏圖書祕記之所的稱呼,指的是內府的圖書檔案機構,漢以後由祕書監掌管;後來「祕閣」一詞,又成為尚書省的別稱,尚書省在漢魏時是皇帝的祕書機關。原因是在紙張發明以前,皇家所藏的圖書祕記大都是些刻寫文字的竹木片,這種藏在祕閣中的竹木片後來也被代稱為「祕閣」;到了明代竹刻家刻製了文飾、用來當作枕臂的竹片也沿用了「祕閣」一名。
明清以來大量的竹祕閣被刻製、推廣出來;但基本用途僅是在擱臂、枕臂,而不再是記事存作檔案,卻仍沿用著「祕閣」之詞;又,祕閣與臂擱發音相似,也是沿用「祕閣」的原因。
不論是祕閣的古詞或今說的枕臂、腕枕、手枕,現代的人都不明所以,在骨董界亦屬冷門項目!有人說它是文房四寶後的第五寶,是文人雅士桌案上不可或缺的文具,是從席地晉身到據案後的偉大發明。
最初的功能是防墨跡沾臂,間接的又可防臂上汗水滲落紙張,還可兼當文鎮及把玩的器具,或許也有節省體力的妙用;它源於明,盛於清,當然也跟著文房四寶的消退而沒落。明代的臂擱多為竹製,因竹片肚壁虛起,不惹字墨,最為適用;到了清康熙時,已出現瓷製臂擱,至乾隆朝製作最為精美,杭州博物館就存有一幅象牙雕製的臂擱。
製作臂擱的材質非常豐富,有竹、紫檀、紅木、玉、象牙、金絲楠木、和田玉等材質,雕刻的圖文雅潔高尚,寓意深厚古典,亦有鐫座右銘以為警策,或刊摯友親人之贈言以為留念;漸漸成了書案上的藝術品、裝飾品或紀念品。另有正反兩面都雕飾的臂擱可以豎直放置,用作案屏,就是另一種衍伸的功能了。
相對於其他藏品來說,臂擱收藏是冷門項目,在市場上較為少見,關注度較低。但是,隨著文房類的民俗藏品受到收藏市場的認可,臂擱也水漲船高的增加了收藏價值。二○一四年,一張張希黃的竹臂擱,在北京翰海就拍出了人民幣一百六十五萬元的高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