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保和尚談般若智慧 能除一切苦

人間社記者林淑玲台中報導 |2019.06.17
2397觀看次
字級
心保和尚在惠中寺闡述如何在生活中運用般若智慧。圖╱人間社記者趙炳義

【人間社記者林淑玲台中報導】《心經》是什麼?《心經》闡述什麼道理?佛光山惠中寺「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十二日禮請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演講,以星雲大師著作《般若心經的生活觀》為題,說明《心經》是般若之母、般若的精要心髓、般若智慧,整部《心經》正是六百餘卷《大般若經》的濃縮,教我們如何以《心經》的智慧運用在生活中。

「空」兩個含義:有、幻化,也是緣起性空。緣起是有為法的分別,例如:生住異滅等;性空是無為法的不分別,例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心保和尚舉例:傅大士為梁武帝講《金剛經》,傅大士五指一拍便下座,梁武帝愕然問寶誌禪師,寶誌禪師說:傅大士已將《金剛經》講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五指一拍,聲音是緣起,聲音一出來又不見了,正表示,沒有永遠存在東西,世間存在的東西如夢幻泡影,幻化、短暫、非我所。

「般若是什麼?即超越知識與智慧的無分別解脫。」洞山良价禪師幼年跟隨師父誦《心經》,誦到「無眼耳鼻舌身意」時,問道:「為什麼無眼耳鼻舌身意?」周遍圓滿世界除了看到有,還要看到空的世界,超越邊見而不能有分別,邊見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種不正見之一,一旦有分別就看不到圓滿世界。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生活中如何做到「五蘊皆空?」《大般若經》有云:「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燄、行如芭蕉、識如幻事。」「五蘊」是有,但「不可得」是緣起性空,是無常、幻化、無所有、非我所,一切幻有不實,覺悟放下。生活中如何放下?要覺悟,覺悟世間萬物皆帶不走、無可替代,從古至今生老病死無一例外。

《心經》中有二十一處講「無」,無是雖然有、不可得。慧可去見達摩請求安心,達摩要慧可將心拿出來,慧可發現心是生生滅滅,因此體驗「覓心不可得」。空的智慧是什麼?即大師的「以無為有,以空為樂」。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分別心放下。當心有生滅便看不到不生不滅,因此要無分別,不生不滅即是不生煩惱、不減煩惱;不增不減是「若佛出世,若佛不出世,法住法界,實相真理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什麼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生活中如何不起煩惱?就是要靠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心保和尚勉勵大家:以般若智慧運用在生活中,讓生活沒有顛倒夢想、沒有煩惱、沒有障礙,就能心無罣礙、解脫自在,達到快樂境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