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以「轉」為主題,說到「轉」有彈性、有生機、有未來的可塑性。
圖╱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人間社記者林淑玲台中報導】佛光山惠中寺「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因應新冠病毒疫情的防疫措施,改以「雲講堂」方式線上播出。九日由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以「轉」為主題,說到「轉」有彈性、有生機、有未來的可塑性。
依空法師引用「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及王維的詩詞「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說明世界上沒有絕路,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又提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也是峰迴路轉處的理想桃花源。
依空法師解說,「轉」在佛教的唯識學講「轉識成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轉前五識的眼、耳、鼻、舌、身,分別掌管視覺、聽覺等,每一個識不可越俎代庖,做該做的事叫成所作智,第六識沒有你我的分別,第七識叫末那識,沒有我見、我愛、我生、我執的差別對待,和諧為平等,第八識大圓鏡智則如同一面光亮鏡子,屬於生命裡的記憶體。
「面對全球疫情並非全然不好。」法師指出,許多人轉境了,也減少外出,交通順暢了,瀕臨絕種的動物也出來了,空氣少了汙染,臭氧層癒合了。面對疫情,重新省思與大自然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都要平等對待,人類放慢腳步、敬畏大自然,回歸大自然生活,不要用太多資源。
「轉貪心為布施,轉瞋恨為慈悲,轉愚痴為智慧,轉自私自利為公德心,轉迷為悟。」依空法師指出,碰到危困的時候不要絕望、失望,有一個轉念,就不會鑽牛角尖。生活中有轉圜的餘地,處處給自己和別人餘地,佛教講「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凡事逆增上緣,逆水行,危機就是轉機轉,要以平常心觀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