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隆賓以「外科醫師的無畏」為題,暢談行醫過程中如何化不可能為可能。圖/人間社記者卜趙洲
【人間社記者林淑玲台中報導】「無畏是什麼?慈悲、智慧與勇氣。」鄭隆賓醫師二十日蒞臨佛光山惠中寺二○一九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以「外科醫師的無畏」為題,暢談行醫過程中如何化不可能為可能。
鄭隆賓是國內肝臟移植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器官移植中心院長,二○一七年更榮獲「醫療典範獎」。他表示,心酸歷程每個人都會走過,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提及自己一九八○年代出國進修、苦讀苦練,天天思考如何為換肝者換肝臟,終於一九九一年他創下台灣首例B型肝硬化肝臟移植成功。
行醫過程如何具備慈悲、智慧、勇氣?鄭隆賓表示,當醫生最困難和一定要面對的事情是病人的死亡,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必須要從每個蛛絲馬跡中去預防不幸的發生,不斷地思考、不斷地改變,最大的企圖心就是把病人救回來。
「我的病人沒有悲觀的權利,我更沒有放棄的理由。」鄭隆賓說,醫生是醫治生命,其精神就是救人,本著當年選擇當外科醫師的初衷,持續以病患為前提,他認為不惜一切的付出(無我),唯有無我才能無畏。鄭隆賓分享一起活體肝臟移植案例,手術中碰到換肝者血液不通,肝臟幾乎漲破,怎麼辦?「沉靜以對,突破難關」,他認為醫師要問自己,如果重新來過,如何克服困難?「外科醫師要有不怕失敗的勇氣,更要有改變的勇氣、創新的理念、整合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