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四分之一女性,因伴侶打呼而被吵醒。
圖/資料照片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全台超過一千萬人會打呼,而打呼時為「高頻、間歇鼾聲」,即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國內研究顯示,逾四十萬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但有近九成未被診斷和治療,嚴重時可能會危及生命。
為何打呼?醫師指出,打呼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睡眠現象,大多數人司空見慣,甚至把打呼當成「睡得很香」的表現;殊不知,除了因睡姿等引發的暫時性打呼,另一種因鼻通道阻塞、導致張嘴「呼呼大睡」。
雙和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鄔定宇指出,所謂「睡眠呼吸中止症」(OSA),主要是指上呼吸道在睡眠過程中發生「反覆性的呼吸暫停」,時間長達十秒以上,每小時至少五次,而導致間歇性缺氧,與高血壓、神經退化等疾病息息相關。
OSA未治療
增心血管疾病風險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祕書長暨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指出,大部分人都不知打呼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關係,認為打呼就是睡得沉。殊不知,睡眠呼吸中止症未治療,將增加心臟血管疾病風險,與不打呼者相較,腦中風多一點六倍、高血壓多二點九倍、心肌梗塞多五倍。
莊立邦說,如為「低頻、連續鼾聲」的暫時性打呼,多與睡眠姿勢、扁桃腺腫脹、季節性過敏、服用酒精、使用鎮靜藥物,或身體構造因素,如體重過重、脖圍過長 (大於四十公分)、下巴和鼻子形狀(如短下巴、鼻中膈彎曲)有關。而習慣張嘴呼吸、舌頭肥厚或舌根往後掉的人,打呼時為「高頻、間歇鼾聲」,即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應就醫診斷及治療。非手術治療選項,為使用「正壓呼吸器(CPAP)」。
國外研究發現,約四成五成人會打呼,七成五會打呼者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打呼造成的健康風險,不容小覷。英國《衛報》曾針對打呼,提出包括改變睡姿、減重、避免喝酒、養成良好睡眠習慣、打開鼻通道、換枕頭、多喝水等七個止鼾的方法;嘗試無效者,即應就醫確診是否為OSA患者。
楊定一博士在《好睡:新的睡眠科學與醫學》中指出,許多人睡覺會不自覺地用嘴巴呼吸,他建議可選擇不致造成皮膚過敏的寬膠帶,將嘴巴貼起來,讓自己回到「鼻呼吸」,改善打呼。身體力行用膠帶「封口」的牙醫師林彥璋說,此外,也可嘗試善用新型止鼾牙套,透過壓舌物理性力量抵住舌根,於日間訓練用鼻呼吸,夜間防止口呼吸。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李學禹表示,打呼不但會傷害健康,也會傷害感情,研究指出,不少民眾都因為伴侶打呼,一天無法睡足八小時。打呼並非男性專利,女性更年期後缺少「女性荷爾蒙」保護,打呼機率增加;過去因打呼問題就醫之男女比例約為八比一,近幾年已接近三比一。女性自我疾病意識提升,發現打呼不只是「面子」問題,而是與個人健康息息相關,因此愈來愈能接受就醫。
改善打呼
增進伴侶關係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主席吳家碩心理師指出,四十歲以上男性打呼比例高,最新調查發現,有超過六成男性伴侶會打呼,超過三分之一女性表示,伴侶打呼聲從門外即可聽見,亦即超過八十分貝,「等同電話鈴聲」。
逾四分之一女性,因伴侶打呼而被吵醒;逾五分之一女性,因伴侶打呼而分房睡。儘管打呼會影響伴侶的親密關係,但仍僅有近五分之一女性,會鼓勵或要求打呼伴侶就醫。吳家碩強調,唯有改善打呼,方能才能有效改善夫妻關係,為婚姻滿意度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