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秀衣
小時候家境雖不寬裕,味覺卻特別靈敏,食物一旦入了口,味道在記憶中生根、發芽,儲存起每一個屬於它的獨特故事。
記得,奶奶總是在屋子旁種豆子,野草般的韌性,就算土地貧乏也不需要特別施肥,只要澆澆水,就能長得枝繁葉茂。開出無數朵小白花後,不久便能結實累累,青綠色豆莢毛茸茸的,鄉下人管它叫「肉豆仔」。
奶奶的烹調方式是,先將蒜頭爆香,放入豆子與水煮軟後,加入醬油、糖調味,甜甜鹹鹹的這道菜,是我們餐桌上的常客。我總喜歡夾一塊放入口中,品嘗著難得的甜味,再扒上一口飯,大人們也總是吃得津津有味。也許是家人勤儉的個性,能有粗茶淡飯,已感到知足、惜福。
國中搬家時,爺爺、奶奶不想離開老房子,就沒再與我們同住。有空回老家看看,餐桌上簡單的飯菜,還是見得到「肉豆仔」的身影。雖然鮮少再與他們吃頓飯,這道菜的滋味卻牢牢記在腦海中。後來,隨著爺爺過世,奶奶年歲已高無法再照料自己,已許久未曾再見過這道菜了。
前陣子,鄰居送來了一包熟悉的「肉豆仔」,母親熟稔地剔除頭尾,洗乾淨後就按照奶奶的方法煮。鹹甜香的一盤豆子,在桌上冒著熱騰鵬的蒸氣,舌尖上的記憶依舊,但今年年初,享壽一百歲的奶奶已經離開了我們……
眼前的熱氣模糊了雙眼,入口的滋味也多添了一味,叫做「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