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降低關稅障礙,對一向仰賴出口貿易的台灣至關重要。蔡總統執政三年也只和巴拉圭和史瓦帝尼簽署了FTA,由於雙邊貿易額偏低,對國內經濟幾乎沒有助益。
近來國內經濟不佳,偏低的薪資,給蔡總統連任帶來極大壓力,若能與美國簽訂FTA,對於活絡國內經濟動能及蔡總統爭取連任有相當大的幫助。為此蔡政府近來正努力希望能突破障礙,順利達陣。
台美FTA遲遲未能簽定,台灣經貿官員不時透過媒體釋放出,台灣禁止美國含瘦肉精的美豬進口是問題癥結所在,並認為這樣的作為既不符合國際規範,也未依科學證據說話,台灣部分政客也呼應這樣的說法,好像只要這個問題鬆綁,台美FTA即可水到渠成,這樣的氛圍讓台灣農民背負極大的壓力與不滿。事實上除了農業,一些競爭力不足,目前靠關稅維持國內市場的企業,都將受到影響,可謂「簽一法」而動全身。
台灣經貿部門對於開放含瘦肉精美豬進口,究竟是台美FTA的「入場券」還是「保證書」,卻一直未對外說明,讓民眾有所取捨,這絕對不是一個負責任,善於溝通政府應有的做為。
再說國際貿易談判,本來就是有給有取才能成局,至於該給什麼取什麼,都需要經過縝密的盤算。同樣對於簽訂FTA後,台灣可能獲得的經濟利益?哪些產業可獲利?哪些產業會受到衝擊?政府有何補償暨因應對策?政府均未說明,反要求農民以大局為重,要犧牲小我,這樣的說詞不具說服力,也不符人性。
台灣既然要參與國際經貿活動,當然不能無視於國際規範,但是由於國情、經濟狀況、產業結構、飲食習慣等等不同,也會有所調整,尤其民眾對政府食安把關能力缺乏信心。這些問題,政府早就知道,卻遲遲無法尋求解決方法,相關部門明顯失職,不能老是拿農業當施政效率不佳的擋箭牌。
食安是放行的前提,政府對於瘦肉精對國人健康影響,既已委託專業機構進行科學研究,應將結果公諸於眾,作為決定放不放行的重要依據。
台灣有加入區域經貿合作組織的急迫性,但若犧牲豬農權益,且會給消費者食安帶來風險,相信多數國人不會同意放行。李武忠(台北市/農漁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