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修女:召喚慈悲》,圖/心靈工坊出版提供
文/布賴恩.克洛迪舒克神父 譯/宋偉航
現今無家可歸的遊民愈來愈常見,真是不幸,這情形連已開發國家都難倖免。德蘭修女講起遊民的時候,對於居住狀況不佳的貧民固然相當關心,但是對於流落街頭,「頂天露宿」,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甚至還年復一年的人,她更是格外關心。想到他們放眼未來卻看不到可望實現的轉變,他們的處境就更加絕望了。修女了解到這問題有多嚴峻之後,便開始尋覓合適的地點,準備設立臨時收容中心或是遊民之家。她要設立的是真正的住家,讓貧苦的人有人接納、有人愛、有人關心,尤其是讓他們覺得是「自己的家」,這是她向來堅持的一點。
不過,不論無家可歸有多絕望,德蘭修女看見的問題更深,不止於表面上沒有地方住。她說:「我的這些貧苦民眾流落街頭的實際處境,是沒人要、沒人愛、沒人管。」這種被人排斥、拋棄、輕忽、不屬於哪一處地方,在人生的道路輾轉掙扎卻找不到自己的座標或是避風港,才是修女在提供實際的居所之外要弭平的真實痛苦。
德蘭修女對「無家可歸」有這般深刻的領會,也來自她自己深刻的神祕體驗。她曾在寫給她的靈修輔導神父的信中說,露宿街頭的遊民處境,被大家排斥、拋棄,任由他們忍受痛苦自生自滅,便是「我自己靈性生活的真實寫照」。她全心全意去愛天主,卻覺得天主不要她、不愛她、不管她,因此折磨而產生的椎心劇痛,使她得以領會遊民日常的感受。
他們的困阨、孤獨、被排斥,她徹底感同身受。所以,貧苦的人才在她身上感受到那麼深的悲憫,慈悲且不批判,覺得自己有人接納,有人愛,有人理解。
她對這種痛苦十分熟悉,因而常鼓勵修會的姊妹「為無家可歸人提供居所─不僅是片瓦撐起來的屋宇,還包括願意理解、願意庇護、願意去愛的心。」她盡力去創造真正的家,讓每一個人覺得自己是有人接納、有人愛、有人保護的。她要的不是冷冰冰、沒有生氣、少了愛和感情的機構,她要的是平和、安適的地方,讓無家可歸的人在這樣的地方感受得到天主的愛,讓垂死的人得以「平平靜靜安息主懷」,知道自己是有人愛、有人關心的。
(摘自《德蘭修女:召喚慈悲》,心靈工坊出版)
【作者簡介】
布賴恩.克洛迪舒克神父
(Father Brian Kolodiejchuk, M.C.)
出生於加拿大溫尼伯。他在1977年初識德蘭修女,直到她於1997年辭世前,兩人都一直是好朋友。1984年他加入剛成立的仁愛傳教司鐸會。布賴恩神父是真福德蘭封聖申請案的列品申請人,也是德蘭修女中心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