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家庭來說,環保袋早已是居家必備物品。圖為保特瓶回收再製的環保袋。圖/社企流
響應地球日,紐約州議員鼓勵民眾
多用環保袋。 圖/資料照片
文/唐紗綺
上個月22日「世界地球日」當天,紐約華裔市議員顧雅明的辦公室,在法拉盛派發5000個免費環保袋,希望提高民眾愛地球的意識,結果大獲民眾熱烈響應索取,積極為明年將開始的紐約州禁塑政策做準備。
無獨有偶,去年桃園市也曾利用680萬元空汙基金製作40萬份購物環保袋分贈各界,卻被批評「滿坑滿谷的購物袋,根本是環保災難。」甚至有人當場拒拿退還,顯示東西方民眾對於環保袋的態度,有著相當大的差異。
原來,美國一般人在食衣住行上,多年來一直大量使用塑膠袋,只有少數具環保意識的民眾,出門購物會拎著環保袋,相對的,台灣可說是很早就展開環保運動,民眾家中少則三、五個環保袋或購物袋,多則不可勝數卻又轉送無門,反而變成「環保垃圾」。
其實早有人提倡「手是最好的購物袋」,如果只是買個盒餐加一盒湯,提回家其實並不需要塑膠袋。飲料可以拿在手上喝,麵包可以裝一袋打包,不需要一個一個分開來裝,然後再一起裝在一個塑膠袋裡。書、文具,只要放到隨身的手提包或背袋。帶著保鮮盒去買菜,老闆或鄰居對你好感度備增,而且也可以省下回家後再重新處理生鮮食品的時間。
養成攜帶購物袋的習慣,更可以減少塑膠袋的使用量。選擇一個最不傷害地球的方式來帶走心愛物品,而不是留下萬年的垃圾給子孫,是你我共同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