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偏鄉教師把青春留在新疆且末

文╱記者黎大東、何軍、周曄、段敏夫 |2019.05.11
2173觀看次
字級
在新疆且末縣第二中學學生宿舍內,王建超(左二)和學生談心。圖╱新華社
2000年,侯朝茹(前排左二)、王建超(前排左三)等前往且末縣任教的老師在保定師範專科學校(現保定學院)門前合影。圖╱新華社
新疆且末縣通往輪台縣的沙漠公路。圖╱新華社
􂀑王偉江(中)在體育課 傳授學生排球技巧。圖╱新華社
2000年,任教團隊來且 末縣的第二天,侯朝茹( 前)在教師宿舍前留影。圖╱新華社
2018年來到且末縣第二小學擔任體育老師的張婷 (前),帶領孩子練習體育組老師自編的廣播操。圖╱新華社
來自河南的老師史興林(左)教學生祖麗阿婭彈 吉他。圖╱新華社
剛來且末縣的王建超(左)和王偉江在教師宿舍合影。圖/新華社
在新疆且末縣第二中學,侯朝茹帶著高一班的學生進行主題班會討論。圖/新華社

文/記者黎大東、何軍、周曄、段敏夫

新疆且末縣,地處烏魯木齊以南一千二百多公里的沙漠邊緣。縣城南靠阿爾金山,其餘三面被塔克拉瑪干沙漠環抱,在兩大「無人區」的合圍下,儼然一座「孤島」。

內地大學畢業生侯朝茹來這裡教書將滿十九個年頭。那張當年來時途中合影的照片中,曾經的短髮少女,早已成了妻子,當了母親。與她同行的另外十四名保定學院的同學,也都在這個離家鄉萬里之遙的地方安了家。

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二○○○年以來,共有六百五十多名像侯朝茹一樣的內地大學畢業生,到且末縣任教並留下來。這些人用青春為小城帶來活力和希望,幫助一批又一批各族孩子走出沙漠,同時他們也在這裡體現自己的價值,收穫甜蜜的愛情,完成了兒時的夢想。

年輕人為夢想遠行

二○○○年春天,因一批教師流失和小升初學生急劇增加,且末縣第二中學遭遇最困難的時期。校長段軍在徵得當地教育局同意後,緊急赴內地招聘老師。「那個時候,且末每年有將近二百天的沙塵天氣,當地人開玩笑『一天一人吃一塊磚』。」臨行前,段軍對這次招聘不樂觀。

結果讓他喜出望外。聽到西部急缺教師,僅河北保定學院就有上百名學生報名,原計畫七至八名教師的名額,後來翻了一倍。

去西部教書,是侯朝茹兒時的理想。她回憶,大學即將畢業時,正值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許多青年都有響應號召去西部的想法。

經過筆試、面試,保定學院有十五名畢業生最終勝出,侯朝茹就是其中一個。她高興了好幾天,瞞著家裡人簽了就業協議。一個月後,父親得知女兒要去那麼遠的地方就堅決反對,母親連氣帶心疼大哭了一場。

二○○○年八月十五日,在保定火車站,十五個身穿白色T恤的青年整裝待發,當中包括三名河北省優秀大學畢業生。原先持反對態度的家人趕來送行,嘴裡的埋怨變成了叮囑。遠行之前,保定學院畢業生蘇普的母親因病去世。辦完喪事後,他看著孤零零的父親不忍拋下。老人啞著嗓子說:「去!簽了協議,要履行諾言。」那個夏天,原本活潑的小夥子,纏著黑紗、帶著悲痛和愧疚離開了家鄉。

沒出過遠門的一行人,到且末花了五天四夜,火車轉汽車,愈走愈荒涼。大家一開始還對沙漠充滿好奇。但不久後的沙塵暴,讓他們見識到了可怕。體育老師王建超印象尤其深刻。一天正在室外上體育課,天毫無徵兆地昏暗下來,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的她瞬間呆住了。風沙如一堵牆席捲而來,能見度不足二公尺。那一天,宿舍到處是嗆人的砂土,她用溼毛巾捂著嘴巴睡覺。後來王建超才知道,為什麼且末一場風能「颳走」幾個老師。

時間到了二○一九年,二十歲出頭的四川小夥劉亞洲常聽學校年長的同事講起以前的艱辛,但已難有切身的感受。「從江西新余學院畢業到這裡,坐飛機用了五個多小時,教書半年來也就遇到過一次沙塵暴。」對於這個戴著眼鏡有點微胖的文藝青年來說,二○一八年九月來新疆工作並不是一時衝動。「我一直很嚮往《平凡的世界》裡孫少平的人生,想來西部走一走。」

選擇來新疆當教師後,劉亞洲的人生路愈發清晰,篤定了自己的職業規畫,堅定了要寫一本書的想法,一本關於他與新疆的書。他說:「外面的繁華我已經看過了,更想在這裡體驗別樣的人生。」

青春路上有愛相伴

青春,總伴有甜蜜的愛情,即便再遙遠的地方也不例外。且末這座孤僻的小城,因一批批青年教師的到來,多了不少動人的愛情故事。

二○○七年是周正國從河北阜平縣來且末的第七個年頭,也是這一年,他等到了生活的另一半。來且末教書後周正國很少考慮個人問題,一是因為剛剛工作手頭並不寬裕,談戀愛不能讓女孩太委屈;二來還是想找個老家的女孩,這樣即使自己常年不在父母身邊,兩家人之間也能有人照應。

那年暑假周正國回鄉探親,經親戚介紹知道了同為老師的劉慶霞,因為臨近假期結束,他們沒時間見面,就互留了電話號碼。

回到且末後,周正國主動發了短信,對方也很快回覆了,雖然話不多,但彼此之間暖心地叮囑,讓平淡的生活多了份牽掛。

短信漸漸被電話取代,第一次通話周正國因為緊張不知所云,劉慶霞卻從中聽出了他的忠厚老實。相距千里的兩個人,談起了「手機戀愛」。

談教學,聊新疆……身處河北的劉慶霞雖沒來過新疆,卻早已在周正國的口中愛上了這裡。有時,周正國也會「嚇唬」她,繪聲繪色地描述新疆飛沙走石、不見天日的黑沙暴。劉慶霞卻說:「有你在,我怕什麼!」

第二年暑假,約好了相見。兩個從未見過面的人相約在老家車站見面,他們沒有在茫茫人海錯過,只是一眼就認出了彼此。「你是周正國吧?」耳畔響起熟悉的聲音,眼前這個推著自行車的姑娘就是他奔波千里要找的人。

再次回新疆,周正國是跟劉慶霞一起的,兩人並肩坐在火車上,憧憬著未來。

同是來自河北的王建超和王偉江,在大學時就是一對情侶。他倆幽默地比喻,遠赴新疆且末教書的過程,像是一場「私奔」。原本就不同意女兒離家太遠工作的王建超父母,將女兒的離開都怪罪到了王偉江頭上。結婚的頭幾年,老人始終不肯接受這個女婿。孩子出生後,老人才慢慢地接受了王偉江。

現在,王偉江夫婦已經兒女雙全,孩子們都已是地道的新疆人。王建超也常跟孩子們講述父母來新疆的初衷,也希望他們以後能像胡楊和紅柳一樣,即使被黃沙包圍也要扎深根脈,堅強挺立。

教師心願 讓更多孩子走出沙漠

不少老師扎根在且末,也有一些人選擇離開,回到家鄉或者去了條件更好的地方。侯朝茹留下來的決心,是因一位班主任老師的離去變得更加堅定。

那位老師準備瞞著自己的學生離開,但學生們卻不知怎麼得到了消息。在車站,班裡的學生為老師送行。有一個學生哭著問侯朝茹:「是不是有一天您也會走?」她沒有猶豫地回答:「不,老師不會走,會一直教你們。」

十九年來,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難,她也沒想過離開。丈夫龐勝利與侯朝茹同年進疆。孝順的他每每捧起父親的第一封來信,眼眶都會忍不住泛紅。為了讓愧疚的兒子寬心,老人在信中寫道:「你以後不要提『不孝』二字,你這是到了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現在不是號召全國人民去那裡開發嗎,你是祖國的排頭兵,是好樣的。」

「一輩子留在沙漠,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走出沙漠。」這是許多留疆教師扎根在這裡的原因,也是他們的人生理想。河北省優秀畢業生李桂芝,大學畢業後放棄了幾家重點中學的工作機會,隻身來到偏遠的西部教書。到了且末,她把所有精力投入到教學中,第一個學期所帶班級的語文成績就從平均五十多分提高到八十多分,在學校引起轟動。

已是且末縣第二中學骨幹教師、歷史學科帶頭人的侯朝茹,多次在州級、縣級歷史學科授課比賽中獲獎,屢次被評為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她有一個維吾爾族學生,叫努爾曼古麗。小姑娘出生在一個多子女家庭,家裡姐妹六人,父親身體殘疾,母親重病在身,一家人靠低保生活。

二○一○年初,努爾曼古麗的父親因病去世。侯朝茹連夜趕到她的家裡,鼓勵開導她做生活的強者,做媽媽的幫手、妹妹的榜樣。此後,侯朝茹對努爾曼古麗格外關心,經常請到家中吃飯、輔導作業。在侯朝茹的關照下,這名內向的學生慢慢變得開朗,臉上也露出了笑容。最終,努爾曼古麗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央民族大學。

從小嚮往遠方的侯朝茹並不曾想過,會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時光留在一座偏遠的沙漠小城。現在回望,她慶幸自己當初的選擇:「我擁有了一段有意義的青春,平凡的人生因而也多了一點不平凡。」

近二十年間,成百上千的內地大學畢業生千里迢迢來到且末縣教書。其中六百五十多人留了下來,將青春永遠地定位在沙漠邊緣、崑崙山腳下。在人口僅三萬的且末縣城,他們是最受尊敬的人。

青年學子投身且末教育事業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歇,且末縣委書記徐凱說,從內地來的留疆教師,現在占全縣在崗教師總數的一半以上,師資短缺問題得到解決。「在且末,我們感受到了被渴望、被需要、被尊重。」李桂芝說,學校一開始就把留疆老師們安排到重要崗位,還提供了最好的生活條件。

今年三月,即將畢業的三十二名保定學院學生追尋師哥師姐的足跡來到且末,開始為期四個月的實習支教活動。「他們當中會有人在這裡扎根!」侯朝茹肯定地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