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美國參眾兩院通過並無拘束力的共同決議案,「重新確認美國對台灣及對執行台灣關係法承諾」,蔡英文總統且宣稱「我國與美國的關係應該是最好的狀態」時;美國著名外交智庫,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NCAFP)卻幾乎在同時出了一份長達十四頁的報告,在結論中,要求「三方自我克制、避免意外」,而尋求建構關係行為,宜保持在過去取得四十年和平的美台、美「中」(共)兩岸的架構中。
毫無疑問,至少美方部分人士已經開始出現預防兩岸進一步衝突的概念。有意思的是,這個被呼籲的對象,同時包括了美方本身。
嚴格而論,美方的這個呼籲是頗有道理的。按照前國安會祕書長蘇起教授所提出的概念,當前的兩岸關係參與者,並不只是台北與北京;而是由三個單位與三組雙邊關係,一共是六個變數組成。這分別是台北、北京與華府三個單位,與台美、美「中」(共)與兩岸三個雙邊關係。
在當前的情況下,兩岸關係的不穩定,並不只是單純的兩岸不穩,而是這六個變數中,有四個是不穩定的。穩定的只有「北京」以及「台美關係」;其他「台北」、「華府」、「美『中』(共)關係」均屬不穩定,在彼此相關連下,「兩岸關係」自然不可能穩定;而所謂的「台灣牌」概念自然就存在其中了。所以這份報告,把美國本身列入,也算是非常誠實的了。
例如,美軍勃克級神盾驅逐艦史塔森號等兩艘作戰艦,四月二十八日晚由南往北穿越台灣海峽,過程中還開啟自動船位回報系統(AIS),航跡廣受各界關注,是近年美艦罕見的高調航行台海。這就兩岸而言,當然是一個頗具刺激性的不穩定因素;美國在此舉中,所隱含的意圖,是否已經超越了「軍事象徵主義」的分際,進入了「準軍事行動」的概念,倒是頗堪玩味。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美國在台海乃至亞太的角色與意圖,是否出現了重大的變遷?是值得注意的。在以往,美國是以一個仲裁者的角色存在於亞太,換言之,美國是一個特定秩序的維護者。
但至晚近以來,美國似乎已放棄了這一崇高的角色地位;轉而本身也成為局中利益的競逐者。因此,同在一個局中的利益角逐,也就無所謂道德高度的是非與對錯,只有赤裸裸的國家利益考量了。
所以這個報告把美國本身列入被呼籲的對象,誰曰不宜?
孫揚明(台北市/前資深外交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