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鄭慧慈
日昨拜讀星雲大師的〈報恩〉一文,對世上偉人胸懷一致、價值觀一致心有所感而撰此文。
從穆罕默德的言行及許多《古蘭經》經文直接與間接的警示,可以理解伊斯蘭也強調感恩與報恩,尊崇有恩必報的品德。在教法上,第一批進入天堂者便是施恩者:反之,不懂感恩者就不會感謝阿拉,因此忘恩者將墮入地獄。報恩的基本原則是別人給予的,無論是精神或物質,都應以相等的或更好的去回報,一千多年來這觀念已經融入日常生活中。報恩的形式不拘,猶如星雲大師所推動的「三好」運動,對施恩者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皆是可佩的回報。因此,任何人都有能力報恩,可視個人狀況而為,譬如無能力者,若存善心為施恩者祈福,便是一種甚佳的報恩方式,聖訓云「誰若對你們行善,就得回報他。若無可回報,就為他祈禱。」這種感恩的心,使得阿拉伯人成為非常講究言語禮儀的民族,許多制式的寒暄語都自然且誠懇的掛在嘴邊,譬如有人向你道「早安」,你應回答「早安」或使用創意,用更美的文辭回答。一般人會說:「(願你有)光的早晨」,你更可以創造「玫瑰花的早晨」、「茉莉花的早晨」、「素馨花的早晨」等。又如別人賜宴,用完餐時要對主人說「(願你)永遠(有此美餚)」;別人為你開燈,會說「願阿拉照亮你」;別人為你奉上飲食,你得說「願您雙手平順」。凡此不勝枚舉,報恩精神的本質要豐富,因此若有心打一通越洋電話,就不應心疼電話花費,冗長的寒暄語是禮儀的表徵,這些關懷將永駐對方的心,好話既是施恩也是報恩。
感恩除了是個人必備的品德之外,許多伊斯蘭國家在執行對外政策時也秉持感恩之心。阿拉伯世界最為人所樂道的政府報恩行為,莫過於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對瑞典的報恩行動。2015年的一則新聞,將巴勒斯坦情報局這項名為「報恩」的行動內幕公諸於世。
這項行動目標在解救困在敘利亞的兩位瑞典人,他倆自從2013年12月被綁架後,直到2015年3月仍杳無音訊。2015年4月瑞典政府求助於巴勒斯坦政府,巴勒斯坦情報局一接獲指示便進行調查,得知此二人並未死亡後,即與約旦情報局祕密合作,兩國情報人員執行一連串驚險的救援行動,終於在4月底從敘利亞救出倖存的受害人。
事後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親自出面說明整起行動是「為了報答瑞典王國率先承認巴勒斯坦國的恩惠」。回溯2014年10月30日,瑞典不顧以色列與美國的反對,率先歐盟幾個核心國承認巴勒斯坦國。由於眾所皆知瑞典對巴勒斯坦的全面性研究,具有深層面的學理根基,足以讓重視人文的歐洲先進國家主動追隨,因此影響其他歐洲國家相繼承認巴勒斯坦國,形成歐美對巴以問題立場分歧的形勢。瑞典此舉對巴勒斯坦而言,除了是維護正義之外,更是對巴勒斯坦的尊重與肯定。
阿巴斯總統公布這項祕密救援行動,其用意除了在宣揚巴勒斯坦對國際社會的貢獻之外,也在教導人們,存感恩之心是阿拉伯人的傳統價值,勇於公開承認別人的恩惠是人類的高尚品德,報恩則是義務。這些價值不會因時空的更替與變化而改變或消亡,人類因此是最尊貴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