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雙成對」是我有記憶以來最先領悟的道理。
圖/取自網路
文/思灝
「成雙成對」是我有記憶以來最先領悟的道理。
我來到世間踏上的第一片地──鹿港,歷史在這古樸的城鎮上爬滿皺紋,連吹來的海風也像從老甕裡飄出的氣味,是鹹鹹澀澀的。老家是倚著右邊爺爺親手蓋的古厝而增建,左邊是大伯家。每天早飯時,總能聽到大伯跟爸爸蹲在爺爺家的門檻上慷慨激昂地談政治、聊經濟、講佛道,東談西扯的發表高論,一碗稀飯需耗上半鐘頭才喝得完。
爸爸是大家族裡的么子,而我跟弟弟算是家族中年紀最小也最受長輩疼愛的小孩。就讀小學前的我,不時就往爺爺家去問安請好,先向阿公問好,再搥背獻殷勤一番,阿公就會誇獎我好乖,給個糖果餅乾賞賜;然後再向阿嬤請安問好,同樣也會得到一份糖果餅乾獎勵。媽媽煮好飯菜,會叫我端去給阿公阿嬤吃,兩人各有一份飯菜。所以聰明如我,學到了一個道理:阿公有的,阿嬤也一定有,阿公、阿嬤總是「成雙成對」的。
莫約國小一年級時,有一天阿公不見了,家族幾十個親戚都聚在客廳談論著阿公,我心想:這麼多大人們都來了,真是好時機,我要是表現好點,肯定會得到許多誇獎與禮物。但都插不上嘴,只好問二姑媽:「阿公呢?」
幾個大人們的眼睛輻射出既生氣又憐憫的眼光告訴我:「恁阿公死去呀!」
「咦?阿公死去,阿嬤奈耶沒死?」──我機靈的回答著。
瞬間大人們都眼冒火光地瞪著我,大伯、二伯、三伯、四伯、五伯、二姑媽、三姑媽……接連講了一長串:「囝仔不懂事!」、「囝仔人有耳無嘴」、「卡緊嘎拖出去啦……」。眾神不可犯、眾怒不可擋,媽媽就七手八腳的把我拖出去,少不了兩個耳光,剎時我偌大的哭聲撫平眾人的怒氣。從此以後,我再沒有機會用簡單的問安請好獲得獎賞。
那年我還不知道「死」是什麼意思。
隔年的某一天,喔伊~喔伊~喔伊的救護車開到家門口來,家中又是一陣慌亂,稍晚就看到小弟穿著西裝睡在小木箱裡,爸爸昏倒在客廳,媽硬拉著我到外頭,要我拿著兩柱香跪在木箱前,並且大聲著急的說:「你哭呀!你趕緊哭呀! 」
我說:「為什麼要哭?弟弟穿得那麼漂亮在睡覺,我幹嘛要哭?」
媽媽二話不說,賞了我兩個巴掌,於是我就號啕大哭了起來。
接連幾天,我和哥哥們輪流跪著上香,出殯當日跟著去下葬,看到道士一手持幡,一手搖鈴,然後把裝著弟弟的木箱放到土中埋了起來,從此知道什麼叫做「死去」。
死亡就是代表你再也看不到這個活生生的身影,大人們會說他「過身了」。現今想來這詞形容得真貼切,每個人都借著一個身軀來世間走一遭,圓滿一段責任或因緣之後,再轉借另一個身軀往下個旅程,豐富生命的光華。「過身」,何嘗不是光明與希望的轉乘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