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說明「攝一切位」中圓教的階位。假使圓教行人,從信到解到行,都能即事而真,每個當下皆能以實相來修;從觀行即進入相似即,若能進破無明,就能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四十二位,同乘寶乘,直入菩提道場。如《涅槃經》說:十五日月光明亮,顯現無遺,譬如智德;十六日月光漸漸轉移,譬如斷德。又如,十四日的光照如同般若,是因位;十五日的光照,如果位的妙覺。皆是中道觀所含攝。
如下表:
有人問:大乘經典並無明確的階位,為什麼是止觀所含攝?
答:大乘經典,都有說明階位,怎麼會沒有呢?現在依《中論》四句偈來說明位次:
一、從「空」位而言:偈中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即是破除煩惱、業、苦,便能證得初果。若是菩薩以智慧斷惑,證得無生法忍,於第六地時,就與二乘階位相同,七地為方便,十地就如同佛。
二、從「假」位而言,「亦名為假名」者,是漸次破除三界外之三道(煩惱、業、苦),就有四十二賢聖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
三、從「中」位而言,「亦名中道義」者,即是圓破五住煩惱,便入六即佛位。位次都很清楚的。
用《中論》四句偈來說明攝一切位,一切位也不出此四句的範圍,四句內容也不離止觀,故說「攝一切位」。
註:
秞五住煩惱:即見、思、無明之煩惱,有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無明住地等五種區別。
秞六即:天台宗圓教菩薩六行位,稱為「六即」。即:(一)理即,謂一切眾生悉住於佛性如來藏之理。(二)名字即,從名言概念之中通達了解。(三)觀行即,從知名字而起觀行。(四)相似即,六根清淨,斷除見思之惑,制伏無明,相似於真證者。(五)分證即,謂分斷無明而證中道之位。即由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等位,漸次破除一品之無明而證得一分之中道者。(六)究竟即,謂斷除第四十二品之無明,究竟諸法實相之位,此即妙覺位,為圓教究竟之極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