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圓山花博公園看到三位年輕街頭藝人在表演,他們舞技精湛,表演賣力,圍觀群眾不少,但面前的打賞箱卻空空如也,直到一個小女孩在媽媽的鼓勵下率先投了一百元,後面的人才陸陸續續跟進投錢。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景氣不佳,同行競爭,連帶影響街頭藝人的收入,樂於付出實質鼓勵的觀眾變少了。只是街頭藝人的辛酸誰人知?
我在淡水老街常看到街頭藝人的表演,有真人扮成「行動雕像」,全身塗滿厚厚的金色油彩,在大太陽底下,一動也不動,忍受酷熱,儘管表演逼真,維妙維肖,但也辛苦異常,好奇的觀眾會要求合照,但在掌聲之外,實質的打賞卻寥寥可數。
有的是身障街頭藝人,全靠表演謀生,無論刮風下雨,寒冬酷暑,他們都得走上街頭賣藝才有飯吃,漂泊流浪,四處表演。早期的盲人街頭藝人,金門王、李炳輝,是知名街頭藝人,但終其一生也是窮困潦倒,晚景更是淒涼落魄。據說,金門王離世時,口袋只有六塊錢,讓人不勝唏噓。
街頭藝人是台灣的文化資產之一,是街頭特色風景,他們有一技之長,卻謀生困難,如果不是對藝術的執著和熱愛,真難想像如何能維持下去。
下次,當我們走過街頭,看到這些街頭藝人的表演,應不吝給予掌聲鼓勵,也要給他們實質的打賞支持。
李月治(台北市/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