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格陵蘭空軍基地的格陵蘭望遠鏡。圖/中研院提供
【本報台北訊】在寒冷的北極格陵蘭冰原上,立著一座口徑十二公尺的望遠鏡。這座格陵蘭望遠鏡看似孤獨,卻是台灣加入全球黑洞科技尖兵、探索宇宙奧祕的起點。
中研院天文所主導的北極圈天文觀測站「格陵蘭望遠鏡」,去年四月正式加入「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計畫的觀測。此計畫目標是透過全球各地眾多電波望遠鏡相連,形成高影像解析度的全球陣列,觀測星系中的超大質量黑洞,並進一步驗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台北因此成為此次黑洞影像公布記者會全球六大直播城市之一。
中研院表示,格陵蘭望遠鏡是目前唯一位於北極圈內的次毫米波天文觀測站。其本身是一個口徑十二公尺的電波天線望遠鏡;二○一一年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授予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與哈佛大學「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聯合組成的天文團隊使用。兩年前在中研院天文所主導下,將望遠鏡重新改裝以適應酷寒環境,並搬遷到格陵蘭。
為什麼搬到格陵蘭?中研院表示,位在北極、杳無人跡的格陵蘭冰原,因為大氣透明度高,是觀測宇宙的絕佳地點。此外,此一地點架設的格陵蘭望遠鏡,能與夏威夷的SMA、JCMT、智利的ALMA及歐洲、南極等地的望遠鏡形成陣列,形成一個口徑接近地球直徑的陣列式望遠鏡。
中研院天文所與台灣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攜手合作在格陵蘭組裝望遠鏡。前年十二月第一次接收到來自太空的電波訊號,並在去年初與智利的ALMA進行同步觀測,從這兩個相距將近一萬公里的地點,觀測同樣天文目標,並成功獲得其間的干涉條紋;去年四月正式加入觀測黑洞的EHT計畫。
格陵蘭望遠鏡計畫執行負責人、中研院研究員陳明堂去年受訪時表示,要在溫度經常低於攝氏零下三十度的嚴峻環境中架好一座新望遠鏡,必須克服很多困難。格陵蘭望遠鏡的計畫科學家、中研院天文所副研究員淺田圭一表示,格陵蘭望遠鏡是國際陣列的重要新成員,它使該陣列的電波天線間距離能拉得更遠,取得更高解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