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浙江台州人王文君二十年來收藏了三千多份來自中國各地的婚書,婚書年代從清嘉慶至今,橫跨兩百多年,他自稱是「收藏幸福的人」。從清代的手寫紅紙墨書,到民國時期圖案精美的婚書,再到現在大陸民政部門頒發的結婚證,不同時期婚書見證了歲月變遷。
藏品跨200年中國史
夢想開博物館
翻著一份份婚書,五十六歲的王文君說:「一個民族最珍視的東西,常常體現在婚書文化上。」他最大心願是開一家婚證博物館,分享婚書裡的美好與吉祥。
王文君說,一九九九年他逛台州的路橋古玩市場,發現一份浙江寧波地區民國時期的婚書,絹面上精緻的花鳥圖案、清秀的楷書字體、吉祥的祝賀詞讓他愛不釋手,立即以五十元人民幣「淘」了回來,開啟收藏婚書之路。
收藏講究「物以稀為貴」,一張清咸豐年間的婚書,金粉印刷,長一百五十二公分、寬五十公分,尺幅之大、文字之多,在婚書中少有,是王文君最珍貴的收藏。王文君說,清代的婚書材質質樸,但墨書文采飛揚,一紙婚書可窺見結婚人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
「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王文君說,傳統中國社會講究「男女授受不親」,婚媒成了夫妻成婚前最重要的聯絡人,婚書上媒人姓名不可或缺。
一張陳舊的紅宣紙婚書,封面上書「佳偶天成」。王文君說,透過婚書記載的男女生辰八字和訂婚時間,可判斷這是一門「娃娃親」,男方三歲,女方兩歲。他說,舊式婚姻都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不曾見面就被決定了一生,甚至「指腹為婚」。
從指腹婚到邱比特
見證婚姻發展
王文君介紹,一九一二年後,婚書變得精美、豔麗,以豐富圖畫寓意代替文字,絹質婚書上多印有寓意永浴愛河的鴛鴦、富貴吉祥的牡丹等。
「這幅婚書左、右上方各站著一個小男孩,手拿邱比特之箭,底下是牡丹和鴛鴦戲水,是民國時期的典型版本。」王文君說,當時人們受西方文化影響大,追求婚姻自由的思想逐漸被接受。
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後,婚育思想發生變化,婚書上開始有男女當事人照片。王文君說,上海等地相繼出現「集體婚禮」新風尚,自主婚姻初露端倪。
中共建政後,「這時候不再稱婚書了,結婚證上的圖案多為石榴、稻穗、棉花、和平鴿等,文字陳述簡潔明瞭」,王文君認為更顯進步的是,「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互敬互愛」成為這一時期結婚證的主題。
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結婚證書更彰顯法律文書本質,首次張貼夫妻雙方合影照。一九九一年,大陸結婚證由民政部門統一監製,由以往的獎狀式改為護照式,以便攜帶。二○○四年起,大陸啟用棗紅色封面的結(離)婚證,增加水印防偽標記。
「一紙婚書背後是向來注重『家文化』的中國人傳統精神之延續。」在王文君眼中,不同時期的婚書,記載著歲月的變遷,折射出各地風土人情,猶如一部中國式婚姻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