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是學子的考季,自古到今,各種考試眾多,方式與內容也各有規定,以下來慨談中國古代的考法:
射策 它創作於漢武帝時,一直到隋朝,都作為考試的一種主要方式。唐宋時在科舉對策中仍然沿用,與當時的主要考試--筆試並行。
具體方法是:主考者依題目的深淺和範圍大小,分為甲科和乙科,把試題分寫在木牌上分行掛起來,由應試者用短矢去射,射著的試題由他回答。
後來改為寫在帛上或紙上,由應試者隨意抽取,應試者依照該題目把答案寫在策上(竹筒上),再進行口頭回答。
帖經 這是唐代考試的一種主要方式。簡單地說,就是主考者任意擇經書中的一頁,用兩張紙蓋著左右兩邊,中間開一行,另裁紙為帖,帖蓋數字,令被試者寫出讀出,類似於現代考試中的填空題。
問義 就是筆答有關經義或對其注疏的考試,相當於今天考試中的簡答題。科舉考試中又稱墨義。
策問 就是由考官出題目,應試者當場撰文回答,論述越充分越好,相當於現代考試中的論述題或命題作文。
策試 由主考者按章句分科出好五十個題目,要求應試者回答得越快越多越好,答案要求準確,才能評為上等。
口試 在西漢時又叫「試通說」,主要是通過口頭回答問題的方式,來考查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和口語表述能力。口試條理清楚的稱為「有法」,為「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