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天文所副教授後藤友嗣攜手國際團隊,在超遠方宇宙發現百個超大質量黑洞。圖/清大提供
【本報新竹訊】清華大學天文所副教授後藤友嗣與日本愛媛大學、東京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國際研究團隊合作,在距離地球約一百三十億光年的超遠方宇宙,發現一百個質量比太陽還大一百萬倍以上的超大質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s),這項研究也推翻「再電離是由黑洞造成」的假說。
由日、台、美、德、西班牙四十六位學者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上周在東京大學發表這項突破性的天文發現。天文學界估計宇宙的年齡約為一百三十八億年,後藤友嗣表示,耗時三年觀測發現,在宇宙形成的非常初期,也就是約一百三十億年前,已出現許多超大質量黑洞,「就像嬌小的母親為何能產下巨嬰?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也留下許多待解的謎團」。
「宇宙大霹靂發生時,就像是宇宙間變成瞬間沸騰的水」,後藤友嗣說,宇宙從最初滾燙的火球狀態,一直擴張並冷卻到現在,宇宙大霹靂後的三十萬年都處於沒有恆星、沒有星系的黑暗時代,直到後來發生「再電離」時,宇宙間的中性氫原子產生相變,讓宇宙變得透明,這是宇宙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至於什麼促成「再電離」發生?學界仍未有定論,過去認為最可能的假說是「超大黑洞所造成再電離」。
後藤友嗣說,「黑洞」就像是個無底洞,具有強烈的引力,以致於沒有任何東西,甚至是光線能從它內部逃出來,「如果你朝它扔東西,東西永遠不會回來」。後藤友嗣表示,經由發現黑洞分布的密度,一百個黑洞產生的輻射能量不足以導致宇宙再電離,起碼要一千個黑洞才有可能,也因此推翻「黑洞造成宇宙再電離」的假說。
後藤友嗣表示,目前團隊累計進行了共三百夜的密集觀測,每夜觀測費用高達新台幣三百萬元,共發現八十三個新的超大黑洞、並重新確認十七個過去有光譜紀錄的超大黑洞,「這是黑洞觀測史上的一大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