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婷婷
產假剛結束時,作為新手媽媽,我有了雙重的困惑。對內,我不知該怎樣扮演好自己的新角色──母親;對外,我竟然沒有勇氣重新面對職場。
是的,對於許多職場女性來講,有時候短暫的停止,在某種意義上就意味著退出,重返職場需得從頭再來。於是,我開始困頓、痛苦、迷茫、失落;我開始抗拒上班,並給自己找了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我對家人說,小孩子需要媽媽更多的陪伴。以此藉口,順利逃脫了我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轉眼女兒一歲半了,已經具備了極強的模仿能力。我敷面膜,她也要拿一張溼巾或者別的什麼貼在臉上;我拿掃帚打掃房間,她一定搖晃著小小的身軀去幫我拿簸箕;看我給媽媽捶背,她也要將自己肉嘟嘟的小手攥成小拳頭,到姥姥的後背戳上幾下。在我看來,女兒正在以光速成長,然而作為母親,我的焦慮卻愈來愈深。這樣模仿下去,未來的女兒會不會成為現今的我?
一日,鄰居家的小朋友跑到我跟前,滿腹委屈地對我傾訴。他眨著兩隻萌萌的大眼睛,一臉疑惑地問我:「阿姨,為什麼我爸爸在家從不幹活,卻經常罵我懶?」我呆住,不禁陷入深思。原來,大人們某些言行相悖的舉動,真的會給小孩子造成一種困惑。只不過,有時候他們不會直接對自己的父母講出來罷了。
我一直思忖,究竟什麼才是優質的教育?是讓孩子上最知名的學校?給他報最貴的補習班?還是竭盡心力把他培養成神童?終究不是。一個真正稱得上優秀的人,首先最重要的是具有健全的人格。而教育的本質,其實就是用生命影響生命,以人格影響人格。
陪伴固然重要,但是比時刻陪在孩子身邊更為重要的,是父母的人格獨立。我一直思考該怎樣做好一名稱職的母親,但卻從未想過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當一個生命裂變成為兩個生命,不但小孩子掙脫母體後要努力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此時的新手媽媽,也需要花極大的力氣去建立一個全新的、獨立的自己。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手把手教孩子如何變優秀,不如做父母的首先讓自己優秀起來,給孩子正面積極的影響。真正的陪伴,不一定是時時刻刻待在孩子身邊,而是作為一種獨立的形象和精神,始終不渝地給予孩子的成長積極正面的引導,不斷地鼓舞他成為一個優秀且具有獨立人格的人。
倘若,如今的我仍對自己的現狀不做任何改變,將來,當我的孩子面臨低谷的時候,我恐怕無法以一個過來人的姿態,對她講起該如何建立信念、怎樣堅定不移才能贏得最終勝利。因為,我自己根本就沒有嘗試挑戰現實的勇氣,因此若對她講起這些話,一定會底氣不足。
按照這樣的邏輯,想要成為一個好媽媽,我的眼光不應該單單定睛在女兒身上,而是要朝著那些屬於我女兒的、我所想像不到的明天奮力奔跑。我願意耗盡所有的力氣,成為她的榜樣和驕傲,我想,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為母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