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輿論喊了多年的減稅降費,終於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大力度的改革。分析認為,這是要挽救民營企業信心,但降稅費的同時,黨政軍的開支不減,官方勢必加大查稅力度。
中國金融學者賀江兵告訴中央社記者,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天在全國「兩會」(人大、政協)進行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最大亮點就是減稅降費。另外,從報告中將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目標設為百分之三左右、比去年的百分之二點一還高來看,今年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央行)還有可能繼續降準、降息。
中國內部經濟成長放緩,外部又有中美貿易戰,賀江兵指出「經濟確實不行了」,尤其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來說,「不減稅不能活」,而中國經濟的關鍵在民企,因為民企在城鎮貢獻了百分之八十的就業機會。大力度減稅降費也顯示出,貨幣政策效果有限,因此必須著力財政政策。
根據中國政府工作報告,製造業增值稅從百分之十六將降至百分之十三,建築和運輸從百分之十將降至百分之九,並強調降低涉及企業的收費,各行業稅負只減不加。今年全年將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人民幣兩兆元(約新台幣九點二兆元),超過去年的一點三兆元。
賀江兵看好相關減稅降費政策的正面效果,並以美國前總統雷根的減稅政策相比,表示雷根在一九八○年代的減稅措施幫助經濟復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最終稅收大幅增加,「造就美國強大二十年」。
不過,賀江兵認為,李克強「有雷根的思路,但是沒有雷根的權利」。雷根當政時的美國是「小政府、大市場」,李克強最多只能減少政府行政成本,管不到中國黨政軍和事業單位開支過大或人事問題,這是改革的最大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