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多加工食品 死亡風險提高

陳玲芳 |2019.02.26
1747觀看次
字級
加工食品。圖/法新社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法國一項歷時七年、針對四萬多名成人做的研究指出,食用大量超級加工食品,與早死風險有關。研究指出,人們只要每多吃一成超級加工食品,早死機率就提高一成四。我國營養學與毒物科專家表示,此屬流行病學調查,兩者並無因果關係;不過,「吃多了,會提高死亡風險」,若民眾追求健康,應注意營養均衡,盡量多吃原型食物,少吃加工食品。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醫師表示,忙碌的現代人,因為三餐不定時或沒時間下廚,選擇超商各種即食便當或微波料理,甚至購買食用所謂「超級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的比例,確實愈來愈高。

上述巴黎大學追蹤四萬五千名四十五歲以上成年人,在長達七年的問卷調查中,發現每增加百分之十超級加工食品攝取量,就增加百分之十四的死亡風險。研究也發現,偏好超加工食品的族群,大多偏向低收入、低學歷,並具有少運動、肥胖等特徵。

加工食品 不是原罪

顏宗海指出,這是繼去年初法國國立保健醫學研究所(INSERM)發布「食用超級加工食品過量,會有較高罹癌風險」之後,又一項最新研究報告。對於外國學者解讀這種飲食偏好與「貧富不均」有關,他不以為然,畢竟食品工業已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工食品提供人們更多選擇性與便利性,無庸置疑。

一般來說,原型食物(Whole food)是指「看得出它原來是長什麼樣子的食物」,例如蔬菜、水果、堅果、雞蛋等;只要改變了食物原本樣貌,即為加工食品,是人們為了方便保存、提高可食性、增加營養價值等目的,針對食材所做的改變。

「加工食品,不是原罪」。國際保健營養學會會長、中山大學營養系教授王進崑表示,食品加工的定義很簡單,只要食物經過處理,非食材原貌,包括烹煮、乾燥、醃漬、醱酵等,都算是食品加工。他強調,營養學上並無「食物」與「食品」的區分,因此,孰優孰劣也跟「加工」與否無關。

「許多食品是基於安全不得不加工,更有很多食物不一定不加工就好!」王進崑說,如竹筍含有氰化物(為竹筍苦味來源),此種苦味物質不耐熱,水煮後即可分解,對人體無礙;而番茄中屬於脂溶性維生素的茄紅素,也須經過加熱,成功破壞番茄的細胞壁,方能釋出更多茄紅素。牛奶也是經過殺菌加工,才能有效延長鮮乳保鮮期。所以,如何選擇「好的加工食品」(看清標示)才是重點。

「多吃原型食物,少吃加工食品」是相對聰明的選擇,但也無需矯枉過正,完全不吃加工食品。顏宗海強調,飲食只要掌握均衡、適量原則,就算偶爾吃到額外的化學合成物,也可靠多吃蔬果、多喝水來排毒,降低健康風險。

聰明吃素 循8原則

吃素的人,比不吃素的人,似乎更容易吃到加工食品。台北醫學大學名譽教授楊玲玲,長年推廣「米食玉露」,近期又研發以糙米製作、高纖且富含維他命B群的「養生米珍」,盼能彌補素食長者吃「素香鬆」不足的營養,並已送給台東聖母醫院等養護機構長者試吃,頗受醫護人員肯定。

藥理學博士出身的楊玲玲強調,「聰明吃素」應掌握營養均衡八大原則:每餐飲食中蔬菜類、水果類、蛋白質類及澱粉類各占四分之一;食用油多選擇不飽和脂肪之植物油;多吃新鮮原味食物、少調味;多吃完整食物,如蘋果、葡萄可連皮吃;少吃精製糖、精製澱粉,因其會增加身體負擔,影響維生素C吸收;每餐最好只吃七分飽;食物種類多樣化;多喝潔淨的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