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經濟部昨天拍板今年度綠能躉購費率,離岸風電業者表示,每度五點五一六元的費率雖不夠理想,但「不會離開台灣」,將進行全面性財務評估,預計在年底前融資到位,同時做出最終投資決議。
獲配彰化海域彰芳、西島二座離岸風場的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表示,費率下調近百分之六,雖然不夠理想,但終於可以針對費率進行全面性評估。將今年費率與成本結構互相平衡,才能在年底前融資到位,預計年底前會做出最終投資決議。「對CIP是挺大挑戰,但不會縮編、不會撤資,持續留在台灣。」
CIP表示,CIP是肩負最多本土化的廠商,在二○二三年有約二十一項本土化要求、二○二四年有二十七項要求。進一步估算,以3.1GW裝置容量、國產化供應鏈初期投資約三百億元來看,建立本土供應鏈的成本相當於1MW要花費一千零三十萬元,「落在身上是挺重的費用。」
對於滿發時數上限,CIP說,尊重政府的決定。不過階梯式費率從原差價七比三縮小至六比四,CIP則說,階梯式費率向來是強化貸款的證據,才能增加銀行融資的意願。
對於外界擔心廠商會不會在前十年賺完錢就走人?CIP解釋,CIP進入後市場就會長期持有二十年。且進入市場的前九年現金流都還未轉正,更不會離開台灣。
CIP也呼籲,台灣離岸產業要更積極投資,共同對能源轉型盡一份心力,像是世紀鋼已在近期接到CIP達一百六十五億元的水下基礎訂單。
達德能源(wpd)目前有麗威風場和允能風場,達德表示,已台灣深耕多年,會續留台灣市場。感受政府努力調升費率的善意,對於目前費率很有信心,內部會再重新估算,再與台灣供應鏈討論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