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采涵
元旦假期,一位友人帶著兒子來高雄找我,我帶著緯緯和友人開車到府城遊玩,不僅大啖美食,也順便遊逛了幾個知名景點。而在老街著名的義豐冬瓜茶坊,我親眼見到了一個罕病兒母親的堅持。
義豐冬瓜茶是台南知名的冷飲,除了有好喝的純釀冬瓜茶,冬瓜檸檬跟冬瓜牛奶的比例也抓得恰到好處,但友人的兒子,只能眼巴巴看著我跟緯緯邊喝邊逛老街,他一口也不能喝。朋友說:「迪喬兒普遍有過動的傾向,所以我不讓睿睿喝。緯緯也是迪喬兒,你怎麼敢讓他喝甜的?」
傳統觀念認為「糖」是引起過動的元兇,是20世紀中後期在家長圈與學校老師之間十分流行的說法。這個說法的中心概念是,小朋友吃了過多的糖,會出現過動、衝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然而根據1994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一篇實驗報告指出,在飲食當中加入大量的糖,並不會造成兒童過動行為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或產生情緒障礙等負面影響。
這個實驗為期九周,實驗參與者所有的飲食如三餐、點心、水果、飲料,全部都由研究者提供。實驗正式開始前,小朋友家中所有的食物都先被清空,且家人也必須和他們一起吃研究者提供的食物。結果顯示,參與實驗的兒童不管吃的是糖、阿斯巴甜或是糖精,都沒有過動的情形,也沒有特別不專心或是異常的行為表現。
根據名醫黃瑽寧的說法,甜食中的食品添加劑,才是引起過動的元兇,父母真正要注意的,是多讓孩子吃天然的食物,少碰含有食品添加劑的食品。爸媽若是自己做點心,在其中添加天然的糖,反而有益健康。
國內發生塑化劑風波時,我採訪了許多食品、化工系教授,得知泡麵、醃製類食品、香腸、貢丸、珍珠奶茶等,皆含有過多的食品添加劑,因此這些食品我絕少買給緯緯吃。也由於我自己沒有吃零食的習慣,緯緯習慣了沒有零食的生活,因此除了學校和安親班發放的零食之外,他攝取到食品添加劑的機會少了很多。
我相信,與其減糖,更應小心食品添加劑,才能讓孩子更健康。
(本專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