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除推薦「就醫三問」,去年更設計「就醫提問單」,促進醫病間的正確溝通。
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八十歲的陳阿嬤,每天跟家人埋怨藥吃太多、頭暈不適,可是回診時醫師問她最近如何,她卻只會說「還好」,總把陪病的家人急出一身汗。對此,國健署建議可由「就醫三問」,「對於現在的症狀,有哪些選擇」、「各項治療方式會有什麼風險或困難」、「如何選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透過這些問題可與醫療人員討論,最合適的醫療保健服務。
除「就醫三問」,國民健康署去年更設計「就醫提問單」,首先患者需選出就醫目的,如處理新出現健康問題、處理原有疾病、健康檢查或了解檢查報告、注射疫苗。
上述四個就醫目的有專屬顏色,可依對應顏色,從次頁找出條列式的提問,勾選出最想問醫師的三個問題,只需兩步驟就能找出患者心中最好奇的問題,可透過家人幫忙,先把小抄做好,把握就診的時間。
家醫科醫師出身的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看診時有兩種病人,一種會從盤古開天講起,另一種只聽醫師說話,「就醫提問單」可協助病人釐清最近出現的健康問題、目前疾病階段、用藥、檢查等,幫助民眾透過提問單預先釐清就醫目的,及要與醫護人員討論、溝通的事,讓醫師一目了然了解需要,選擇最適合的照護方式。
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長賈淑麗也說,病人常常滿腹問題,但到了醫療院所遇到醫師,就一句話也說不上來,大都是怕問太多會耽誤醫師看診時間,影響其他病人或造成忙碌的醫護人員困擾,事實上,看病提問是病人自主權利,民眾藉由問問題表達對疾病照護健康價值觀和需要,讓醫療專業者充分了解,並提供妥善安排。
賈淑麗表示,民眾可在國健署健康九九網站的共享決策類別(https://s.yam.com/KPzrQ)找到「就醫提問單」,另外也包含其他決策輔助工具,如肥胖防治、戒菸、母嬰親善、更年期等健康促進議題,以及三高防治、慢性腎臟病、肺阻塞等慢性疾病照護議題,幫助民眾了解這些議題的重要性,協助醫病溝通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