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種做菜習慣 增加致癌風險

 |2019.01.02
1855觀看次
字級
輕忽料理細節,影響到的不只是味道與口感,還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圖/資料照片

【本報綜合報導】在家下廚,不僅可以讓自己和家人飽餐一頓,也是部分愛好料理者的紓壓方式,不過有時忽略的料理細節,影響到的不只是味道與口感,還會對健康造成危害。據報導,以下七種做菜的壞習慣,可能會增加致癌風險。

一、料理後不洗鍋接著使用

乍看乾淨的鍋子表面,可能附著肉眼看不見的油脂和食物殘渣,因此當高溫反覆加熱的時候,很容易產生「苯並芘」等致癌物質,建議每做完一道料理都應該將鍋子清洗乾淨。

二、鍋中油冒煙時才下食物

很多人都會以油冒煙當作鍋子夠熱的依據,但是此時不只油品過熱冒煙,很可能已經變質,產生各種致癌的有害物質外,也會破壞食物的營養,建議以熱鍋冷油的方式進行烹飪。

三、不開抽油煙機或用完立即關掉

油品在高溫狀態下,容易產生許多有害物質,吸入這些油煙對身體危害大,長期暴露在廚房高溫油煙的環境,將會提高肺癌罹患風險,危害程度不遜於抽菸。在炒菜時除了開抽油煙機,烹飪結束也應該讓抽油煙機再運作三至五分鐘,以確保有害氣體完全排出。

四、做菜添加很多調味料

很多人在做飯的時候會放調味料增添風味,這也讓你在無形中吃進不少的鈉,長時間攝取過多的鈉,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風險就會增高,建議做菜的時候只需放一點鹽或醬油,少用味精,或改用薑或花椒等調味。

五、用回鍋油繼續炒菜

回鍋油,泛指長期使用後,變色變質劣化後的食用油,特徵是油質偏混濁,顏色深,甚至顏色變黑、攪拌黏稠等。油品經過高溫加熱,油脂會氧化劣變,產生大量的自由基與聚合物,包括反式脂肪等有害物質,這類物質進到人體後,對肝臟或消化器官都有不良的影響。

六、蔬菜先切後洗

蔬菜應該先洗再切,因蔬菜中富含維生素C,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如果把整棵菜先用清水洗淨再切,可以減少維生素C和其他水溶性維生素的流失。另外切好的菜應該盡速烹調,以免營養素氧化。

七、用同一塊砧板處理生熟食

處理生食時,食物中的細菌可能會殘留在砧板上,若之後又用於處理熟食,細菌就會透過砧板或菜刀汙染熟食,因此建議切食物前要用熱水和清潔劑徹底洗淨,使用同一塊砧板時要先處理蔬菜再處理生肉,或是準備三塊砧板,用於切菜、切生食、切熟食。

四招減低患病可能

除了避免上述七種做菜習慣,還可以使用這四招減低患病的機會:

一、廚房抹布勤消毒

廚房抹布是最髒的,建議廚房抹布要分開用,而且每次用後要洗淨晒乾,每兩天可用沸水煮二十至三十分鐘消毒。

二、炒菜時加點澱粉或醋

烹調時可以加入少量澱粉,以有效保護維生素C,或者加些食醋,醋也可避免蔬菜中維生素C流失,而維生素C可阻斷亞硝基化合物的形成。

三、廚房用具經常換

有裂痕的陶瓷餐具、金屬製品塗層有損就要更換,而塑膠製品和筷子用到一定期限也須更換。

四、不同食材有不同清洗技巧

葉菜、瓜類、水果類可先用流水沖洗後稍做浸泡;黃瓜和苦瓜等蔬菜可用軟刷刷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