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地底四十年的豐原葫蘆墩圳掀蓋後,水利局委託地景創作團隊在三百公尺的水圳上設置四處地景藝術,大型地景〈城市沃壤〉,打造八座紅色的構造花體,由下往上看是綻放花朵;由上往下看卻彷若水的漣漪。圖/中市水利局提供
【本報台中訊】中市豐原區的葫蘆墩圳掀蓋後,讓隱身地底四十年的圳溝重見天日,化身美麗的水岸廊道;水利局更在三百公尺的水圳上設四處地景藝術,以「水」作為串連,融入水閘門、漣漪等意象,要透過作品喚醒沉睡已久的古圳。
葫蘆墩圳早期為農業重要灌溉水路,一九八○年因豐原地區商業發展與停車需求,將流經市中心的河道加蓋做停車場使用,從此被封住近四十年。為讓葫蘆墩圳重見天日,市府施作掀蓋第一期工程,並投入七百萬打造四處地景藝術,成為豐原新地標。
共感地景創作團隊在葫蘆墩圳最上游打造大型地景〈水底聚落〉,五座圓型頂棚宛如浮萍,其中二座可供民眾自由轉動,象徵開啟水閘門;頂棚下方設置木平台,創造城市空間,當陽光照射,透過頂棚水波紋樣的玻璃在木平台上產生水波光影,彷彿置身水底。
最下游作品〈城市沃壤〉,打造八座紅色的構造花體,由下往上看是綻放花朵,由上往下看卻彷若水的漣漪,下方平台為不同曲度的高低變化,吸引大小朋友前往。
另二座矗立水中的光景藝術極具特色,〈洄川之光〉 以光線為創作媒材,不同線條架構而成,彷彿流動的水草;〈水的速寫:咚 〉則是兩個大圓包覆著大葫蘆,象徵在水中投入小石頭泛起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