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市井小民,住在宮外,閒來無事,進宮中去讀了一下皇帝的奏摺。
奏摺是大臣以私人身分上給皇帝的書面報告。而皇帝藉著硃筆批示將其旨意諭告臣下,統稱為「硃批諭旨」。經皇帝閱過硃批的奏摺,再發還原上奏大臣閱看保存,雍正即位後,諭令內外大臣等將他們所保存的硃批奏摺一律繳還宮中,從此硃批奏摺的繳還就成了定例。故宮現在所藏的檔案,就是大臣繳還宮中的奏摺。
有清一代的皇帝中,批改奏摺最詳細的,首推雍正。雍正把奏摺當作學生作文批改,有的批在奏摺封面,有的批在字裡行間,還改錯別字,平均每天要批閱數十件奏摺,洋洋灑灑,字跡工整秀麗。見到故宮的那些奏摺,才知皇帝並不好當,白天上朝召見大臣,連三更半夜都不得閒,讀的還是公文。不像我們,半夜睡不著,可以起來讀《愛在瘟疫蔓延時》。
在奏摺中,有「旗籍」的大臣才可以自稱「奴才」,因為八旗子弟在廣義上都是大清皇帝的世僕家奴,故入關後的八旗大臣,對皇帝自稱「奴才」。在奏摺中提到兒子,則稱「奴才的兒子小奴才」。有的漢大臣為了討好皇帝,自稱「奴才」,還遭到皇帝的斥責,認為與體制不合。可見當時能做皇帝的奴才,是一件光榮的事,並非人人都有資格當奴才。
大臣親自寫好奏摺後,還有拜摺的儀式。所謂拜摺,就是大臣將奏摺寫好後,在家中擺設香案,將奏摺放在香案上,對奏摺跪拜後,將奏摺放在報匣內,上鎖加封條,再交家人呈送宮中。說到對奏摺跪拜,我不禁聯想起學術界的趣事,有個當系主任的人一向對校長卑躬屈膝,有一次,在餐敘上,他突然接到校長大人電話,只見他一面講電話一面鞠躬哈腰。我們在一旁笑談,又不是跪領聖旨?
雍正硃批公文極為認真,然而,他罵人的奏摺也最多。「所奏東一句,西一句,不成個奏摺,胡說之極,看你有昏憒之景,慎之!慎之!」雍正也常以「厚顏」、「無恥」、「混帳」、「濫小人」、「頑蠢」、「糊塗」、「狗彘」、「惡種」……等詞斥責大臣「不是東西」。認真的皇帝可能對愚蠢、糊塗、厚顏的貪官污吏很難忍受。雍正極為直接,罵大臣的話淺白又難聽,然而,當臣子的人既然要當官,要名利權勢,也只好逆來順受。
看那些成了歷史檔案的奏摺,只慶幸自己與所有的頭銜職位無關,一生都可以悠遊自在。權力慾高的人,畢竟不像我們市井小民臉皮那麼薄,否則,被主子如此糟蹋,如何承受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