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止觀攝一切法,除了攝一切理與攝一切惑外,再說明第三項「攝一切智」。止觀含攝一切智慧,是指含攝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而此三智,是透過空觀、假觀、中道觀所成就的。三智外,雖廣說有二十種智慧,但仍然是三觀所含攝的內容。
止觀含攝一切行,此「行」有兩種:慧行與行行。慧行是正行,行行則是助行。在化法四教中都有此二行。「觀」雖能破除煩惱,但須「止」的力量,才能具正知正見。正行與助行,也是如此。
在藏教中,無常的析空觀是慧行,不淨觀、慈心觀等是助行;此兩行隨析空觀的智慧,體悟進入空境。通教中,體悟一切諸法如幻化,是慧行;經歷一切法,如:數息、四念處、歷緣對境修止觀等等是行行,此兩行,隨體悟法的智慧進入空境。別教中,若教化眾生,修道種智,緣世俗諦真理,屬於慧行;而緣世俗事者,是行行;此二行,隨道種智進入菩薩的假觀。圓教中,中道緣於實相,此中道觀是清淨道,屬於慧行;經歷一切法門、各種六度萬行皆是大乘法、十二因緣即是佛性、四念處即是坐道場等,是行行;此二行,隨中道智慧,進入實相。
依禪法來說,事禪方面:根本四禪,定慧均等,所以含有慧行與行行兩種。欲界的禪定,定多慧少,是觀(慧)行所含攝,欲界與色界間的中間定(未到地定),也是如此。無色界的四空定,定多慧少,是止行(行行)所攝。
四無量心是依四禪而修,悲、慈、喜無量心是觀行所含攝;捨心是止行所攝。九想、八念、十想的禪法是觀行所攝。在八背捨中,前三背捨,是觀行所攝;後五背捨是止行所攝。九次第定、師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等禪法,是止行所攝。
修「從假入空」的禪法中,四念處是屬修慧性,觀行所攝。假使四念處依四意止的觀點來看,透過四境來止住妄心,是名為定,是止行所攝。但最終四念處的禪修目的,還是以觀行為主。(待續)
註:
二十種智慧:是依《法華玄義》中「智妙」所分,指:藏教有七智、通教有五智、別教有四智、圓教有四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