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與濂溪書院

姚瑞英 |2007.07.02
389觀看次
字級

 廣州中山四路小馬站的古書院群中,有一座為紀念周敦頤而建的「濂溪書院」。初建於宋孝宗淳熙二年,元朝時毀於大火,明、清多次重建重修,康熙五十七年才重建於小馬站。

一提起千古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人們自然會想起〈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但有多少人知道,在廣州中山四路小馬站的古書院群中,有一座為紀念周敦頤而建的「濂溪書院」呢?

「愛蓮」品格名傳千古

周敦頤,宋朝人,是理學的開山鼻祖。宋真宗天禧元年(西元一○一七年)生於湖廣道州營樂理樓田堡,原名敦實,字茂叔,後因避英宗舊諱(英宗未當太子時叫宗實)改名「敦頤」,號「濂溪」。

周敦頤是宋代傑出的哲學家,主要著作有〈太極圖說〉、〈通書〉、〈愛蓮說〉、〈養心亭說〉等傳世名作。

周敦頤做官清廉正直,有著很好的官聲。據《宋史》載,周敦頤任南安軍司理參軍時,有個囚犯論法不該判死刑,只有他敢與主管官轉運使王逵理論。王逵不聽,周敦頤拂袖而去說:「以殺人來討好人,這樣的官還可以當嗎?」他為此準備棄官而去,王逵終於被感動,該囚犯也得以免死。

周敦頤為廣南東路提點刑獄時,百姓控告端州知州杜諮壟斷硯石開採,侵奪民利。周敦頤善言勸杜,杜不聽,周敦頤便奏請朝廷:「凡仕端者,取硯勿得過二枚。」朝廷恩准,端州百姓從此又可開採硯石。

他處理案件,不論是荒山野嶺還是海濱孤島、瘴癘之鄉,都親臨實地察訪。宋朝著名文學家黃庭堅對他評價甚高:「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短於取名,而厚於得民。」歷代君主對周敦頤十分敬重,宋寧宗諡周敦頤曰「元」,宋理宗追封為「汝南伯」,從祀孔子(先賢東廡第三十六位)。元仁宗時加封為「道國公」。

祖宗祠堂亟待保護

宋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年),唐儀之為廣東南路提點刑獄,於廣州府武安街春風橋北首建「濂溪祠」(即「濂溪書院」),由官府祭祀。元朝,書院毀於火。明英宗正統二年(一四三六年),書院重建於廣州藥州(今廣州南方劇院一帶)。以後又多次重建重修,地址曾遷於越秀山麓等地。官府立例,春秋主祭,每月朔望供香燈燭。

兩藩入粵時,清兵把祠宇改為兵馬房。清聖祖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朝廷特詔修復諸賢書院。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重建「濂溪書院」於小馬站,建「周元公祠」於仙湖街。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新修小馬站中座各處。

小馬站「濂溪書院」與「江都書院」、「群英書院」、「見大書院」和曾氏、潘氏、黃氏、譚氏等書院為鄰,是一座二進建築,門額有「濂溪書院」石匾。第一進為前廳,中間是天井,第二進供奉周敦頤塑像及歷代周氏祖先神位。

書院占地一千多平方米,原為周敦頤後代子孫應試備考的地方,非應試之人不可居住。

周氏鼓勵子孫考取功名,凡族內子孫,取得功名及出仕文武官員者,均有獎勵。南宋、元、明、清四朝有進士三十五人、舉人六十三人、貢生八十八人,顯官三十人。

周敦頤後裔名人輩出,他的兩個兒子都是進士,長子官至司封郎中,次子為徵猷閣侍制,長孫為東路千總……近代的周恩來和魯迅先生(周樹人),都是周敦頤的後代,周恩來是他的第三十四世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