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鳥
上周末心血來潮,把書桌整理了一番,敕令亂無章法的文具、擺飾一一歸位。不期然在抽屜深處撈出一只老氣的手錶,用包裹著它的絨布輕輕擦了又擦,端詳許久,那是僅存的、爸爸給我的禮物。
爸爸總是記得每一個人的生日。即使在當年物資缺乏且入不敷出的情況下,他還是會從鎮上帶回一塊蛋糕給壽星獨享;就連退休以後,也會專程從中壢遠赴花蓮,替孫女慶生。
爸爸的貼心遠不止於此。有一段日子,媽媽到工廠上班貼補家用,每次加班,爸爸都會準備好消夜放在電鍋裡熱著,雖然他總嘟囔著媽媽賺的錢都不夠消夜的花費,卻一次也沒讓媽媽在夜裡餓著。
也許是受到爸爸薰陶,我國中時書法比賽得了獎,遠在屏東念書的二姐,硬是省吃儉用買了一支毛筆送我;高中時,在台北上班的三姐,給了我一套運動服作為過年的新衣,溫暖了我幾個春秋;二哥也曾給我一件飛行夾克,是我專科三年的冬天最帥氣的裝備。
至於我,國小時就會到鎮上買黃色的玫瑰胸針,作為媽媽的母親節禮物;也會在父親節時奉上精挑細選的手巾,甚至念高職時,還曾豪氣地用半個月的生活費,買了兩塊做襯衫的布料送給爸爸一一雖然事後證實遇到詐騙,那兩塊布根本做不了衣服。
有了孩子以後,我自然而然地把這個優良傳統延續下去,不在乎花費多少錢,而是著重送禮的感覺。於是乎,小孩的儲物櫃隨處可見我為他們手作的禮物:用舊CD做的卡片、木頭刻成的小刀、軟地墊改造成的寶劍……不但成為他們的珍藏,也為親子間形塑了無數的歡樂時光。
更難能可貴的是,孩子們在能力所及的範圍,也給了我們夫妻倆好多驚喜。小兒子有一次和媽媽去廟裡拜拜,竟自掏腰包幫我求了平安水;在我們結婚20周年前夕,兩兄弟相偕去夜市訂製了手鍊送給我們,連親朋好友都為此感動讚歎。
最最重要的是,孩子們刻在骨子裡的認知一直都是:精神比物質更有價值。因為,物質可以輕易滿足,只要你付出相當的對價;但精神的滿足,只有付出一定的心力才能獲得。而生命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在耳濡目染間、在身體力行中,默默地傳承、延續下去。
再次凝視爸爸的禮物,透過靜止不動的錶面,彷彿還能聽到滴滴答答的,爸爸的絮絮叮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