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結束,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最在意的宜蘭、農業最重要的彰化、雲林,以及官員頻下鄉輔選的高雄全變藍天。農業界分析,農業縣市大翻盤,反映農民長期的不滿(圖/資料照片)
【本報綜合報導】大選結束,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最在意的宜蘭、農業最重要的彰化、雲林,以及官員頻下鄉輔選的高雄全變藍天。農業界分析,農業縣市大翻盤,反映農民長期的不滿(圖/資料照片),「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聲音出來,是因為政府眼睛看不到、沒聽到,沒有實際了解農民的苦」。
「官方說農產品價格平穩,但實際上不是平穩,而是低迷。」中華民國農會總幹事張永成強調,農民只想要有合理利潤,但實際上這兩年農業圈根本苦不堪言,如果農民生活過得去,就不會講話,就是因為受不了,但政府又裝聾作啞,才會用選票發聲。
熟悉農業政策的學者指出,農民向來只要能賺錢誰執政都可以,但現今的狀況是農產品價格低,外銷慘淡,農會存款大減,執政黨沒有經營農業政策上的專業人才,又缺乏同理心,一切政治考量,導致不少地方農會對執政黨大反彈,最後爆發在選票上。
一名農業界官員指出,農民沒有人會對不起自己的口袋,農委會不斷提出漂亮的數字說北農總經理吳音寧績效好,農民都賺大錢,外銷創新高,農產品價格平穩;問題是,農民在田間的感受才是最真實的。
他表示,批發市場的數字太容易操作,但農民荷包的感受騙不了人,到田間繞一圈,就可知道到底農產價格好不好,大家對執政黨的態度感受如何,如果吳音寧真的這麼好,「為何沒要她來輔選?」
對於民進黨大敗,社運團體指出,民進黨過去是社運人士的夥伴,但執政後卻與社運人士漸行漸遠,連鐵桿深綠的社運人士都覺得「切心」,大喊這一票投不下去,希望這次的敗選能讓民進黨獲得教訓,回去深自反省,「找回民進黨的謙卑」。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環團在戒嚴年代,一直庇護著民進黨等反對人士,但民進黨得權後,不論面對空汙、深澳電廠、藻礁等議題,都完全換了一個樣,更忘了當初說「要謙卑」,著實傷了環團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