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糧食重要產地,卻有近五千萬人處於飢餓和營養不良圖為陷入嚴重經濟危機的委內瑞拉民眾在首都卡拉卡斯的市場採買蔬果。圖/資料照片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世界糧食計畫署報告指出,巴西在內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是全球糧食的重要產地,卻有超過四千七百一十萬人處於飢餓和營養不良,罪魁禍首之一就是社會不平等。
根據世界糧食計畫署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同編纂的《營養與糧食安全概況》報告指出,二○一七年約占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百分之六的人口(約三千九百三十萬人)挨餓,如果再加上營養不良和三餐不繼者,則人數超過四千七百一十萬人,較二○一六年增加五百萬人。
比起有二點五億人處在飢餓中的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問題還是小巫見大巫,但仍有理由擔心,因為這個地區是全球糧食的重要產地;就連物產豐富的巴西,也因經濟危機導致飢餓和營養不良情況惡化。
據報告指出,二○一四年巴西有不到百分之五的人口收入低於國際貧窮線,二○一七年的比率升至百分之五點六,相當於一千一百七十萬人每天收入低於一點九美元,導致三餐無法溫飽,尤其是老人與兒童受影響更甚。
由於巴西經濟危機,政府削減預算,社會補助和鼓勵小農戶等計畫縮水,加深民眾取得糧食的困難。
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儘管巴西每年穀物收成量近三億公噸,二○一七年仍有約五百二十萬巴西人營養不良,較二○一二年增加二十萬人。
但情況最嚴重的是委內瑞拉,估計二○一七年約有百分之十一點七人口即三百七十萬人三餐不繼,較二○一五年增加六十萬人。
委內瑞拉長期欠缺糧食,導致飢餓與營養不良問題較拉美與加勒比地區其他國家更為嚴重。調查指出,二○一七年約百分之七十的委內瑞拉人體重減輕,每人平均瘦了六公斤。
聯合國建議採取反對社會不平等的政策,並建立可持續的健康食品生產系統,否則將難以擺脫貧困、飢餓和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