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地球 甘蔗、馬鈴薯做餐具

 |2018.11.24
2340觀看次
字級
台灣甘蔗纖維吸管研發技術有成,已有台灣移民在加拿大東西兩岸拓展吸管新事業。圖/中央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為解決塑膠製品吸管、免洗餐具對地球的汙染,世界各國家地區除了祭出限塑法規,亦有一些人士潛心研製環保器具、餐具,如台灣一群年輕人利用甘蔗渣,製作成可以重複使用的甘蔗纖維吸管,不但天然,土壤還可以分解;瑞典工業設計師用馬鈴薯粉當原料,創造出不含塑膠的免洗餐具,為環保貢獻一分心力。

南投中興新村中創園區有一群年輕人,從去年開始研發植物性原料,致力於將農業廢棄物變成安全又環保的食器,希望改善環境汙染,對自然友善,除了使用竹子製作餐具,更利用植物纖維製作取代塑膠的產品理念,用甘蔗渣製成甘蔗纖維吸管,也因此聲名大噪,接到許多廠商邀約,但都被他們果斷拒絕。創辦人坦言他們其實也想賺錢,「但是更希望是從台灣與世界各國合作」,堅持台灣在地研發。

比紙吸管更理想

十一年前移民溫哥華、現年三十二歲的台灣移民許承勛,是台灣先盟公司加拿大子公司負責人。他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公司研發植物纖維材料應用技術十五年,不但最新研發出「咖啡渣吸管」,更是甘蔗纖維可分解技術的研發源頭。

許承勛說,「甘蔗纖維吸管」甫於十月量產,第一批十萬支樣品。他和在卑詩省從事餐飲業的台灣移民陳韻及,合力在加拿大推廣植物纖維吸管,提供比紙吸管還要理想的環保新選擇。

在多倫多經營珍珠奶茶業六年的福爾磨茶店老闆李涵崴,非常看好台灣植物纖維吸管進軍加拿大市場的前景,也已決定將店內提供的塑膠吸管換成甘蔗纖維吸管。

土中分解更環保

二十四歲的瑞典工業設計師童奎斯特(Pontus Törnqvist)在一次意外中,發現可以用馬鈴薯粉當原料,創造出不含塑膠的免洗餐具,入圍了今年的戴森設計獎。

童奎斯特將馬鈴薯粉、水與柔韌度所需的甘油混合後加熱變稠,接著倒入模具,再經過加熱、乾燥與切割,就變成各種馬鈴薯免洗餐具與鹽袋,接受路透訪問時,他甚至示範當場吃下馬鈴薯製的薄膜。他表示,塑膠免洗餐具需要四百五十年才會分解,對於環境的危害會持續好幾個世代,而他的產品不用二個月就會在土壤中分解。

童奎斯特表示,馬鈴薯農場多達二成的收穫會被刷掉,送去製成馬鈴薯粉。除了烹飪用途之外,製藥與化妝品產業也都會用到,但就他來看,取代塑膠做為製作餐具的原料,對於馬鈴薯粉才是更好的用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