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和蘭嶼不管在動植物型態、原住民生活方式、語言、文化上都有差異,卻與巴丹島相近,外國學者白德澤二十多年前到蘭嶼研究島上居民文化,發現兩地有共通的語言,邀蘭嶼居民顏福壽到巴丹島尋根,顏福壽因而娶回巴丹女子賀麗妲為妻,也促成兩地的文化交流。
菲律賓巴丹省省議員帶隊的訪問團扺達台東、蘭嶼,進行蘭嶼、巴丹兩島農業觀光教育文化資產合作研商會議,說明兩地交流的成果。
台灣和蘭嶼有許多獨特的動物相、植物相,在型態上有顯著的差異,因而蘭嶼一直是野外觀察家所嚮往的島嶼,這個現象早在廿世紀初期日本學者大島正滿等人的研究,認為蘭嶼與台灣的動物相差異甚大,反而與綠島、巴丹島及呂宋島相似。
顏福壽說,白德澤到蘭嶼研究原住民生活方式、語言、文化,曾在他家住了兩年,兩人頗有交情,民國七十五年,白德澤要到菲律賓巴丹島做研究工作,說明兩地語言有相通之處邀他同行,他就和白德澤到巴丹島,當地人講話他聽得懂,覺得很有趣,很快地在當地認識不少朋友,和妻子賀麗妲相識,也成了感情的寄託,兩人陷入情網而結婚。
他表示,蘭嶼和巴丹島居民不管在語言、生活方式、文化都相當接近,蘭嶼雖在台灣文化的薰陶下,仍保有較完整語言文化,巴丹島在菲律賓島和外國文化的影響語言文化的改變較多。
他說,巴丹島的物質生活相當差,卻有高水準的教育,值得蘭嶼人學習,因蘭嶼在政府的照顧下,物質生活較好,不過教育品質低落是隱憂。
依口傳歷史記載,一百五十年以前蘭嶼曾有八十人划船到巴丹島,受到當地相當熱烈歡迎,顯見蘭嶼和巴丹島間的關係,近年來兩地已往來交流四次,這次是第五次,希望這個活動能夠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