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第一村】板梁古村 600多歲明清古村落

文╱汪莉絹 |2018.11.14
2961觀看次
字級
板梁古村內保留360多棟歷史建築。圖/新華社
古村的古商業街。圖/資料照片
石板古橋「接龍橋」。圖/資料照片
湖南板梁古村之瑜公廳。圖/資料照片
板梁古村密布的馬頭墻。圖/新華社
湘南第一村「板梁古村」已有600餘年歷史。 圖/新華社
板梁古村「望夫樓」保存完好。。圖/資料照片

文/汪莉絹

湖南郴州市永興縣,有座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村落「板梁古村」,村內至今仍保存360多棟完好無損的明清歷史建築,青磚黛瓦、飛檐翹角,建築上的磚雕、石雕或木雕,件件工藝精湛。村內保存有廟祠亭閣、舊私塾、古商街、古錢莊,古意盎然,別具風情。板梁古村因歷史久遠和保存完整,有「湘南第一村」美譽。

板梁古村位於永興縣高亭鎮境內,始建於元初,鼎盛於明清,距今有600多年歷史。古村內的建築依山就勢,布局緊湊,渾然一體。村前視野開闊,小河繞村而下,三大古祠村前排列,古驛道穿村而過,縱橫交錯的石板路連通村內的大街小巷。

劉氏宗親 全是漢高祖後裔

當地人表示,板梁古村全村都同姓同宗,為漢高祖劉邦的後裔,聚族而居。相傳600多年前,漢高祖劉邦之弟、楚王劉交的後裔劉子芳,在村內的龍泉廟旁安家,成為板梁劉氏始祖。據族譜記載,劉氏後裔歷朝為官者數百人,歷史底蘊厚重,傳奇故事也多,是典型的湘南宗族聚落社會寫照。

板梁古村的村名由來,相當傳奇。相傳明永樂年間,承事郎劉潤公返鄉建古廳,當廳堂建築即將完工、準備上梁時,竟不見橫梁。忙亂之際,村民發現村前河溪漂來一塊木板,工匠撈來一量,尺寸正好與屋梁相合,遂以板代梁,後人就把該村起名為板梁。

融和徽派、湘南古建築特色

古村建築古樸,是湘南古民居的代表。村前有七層古塔,有一石板古橋「接龍橋」(傳說是將已走失的龍氣接回來),連通對外道路。村內小橋流水,古民居、古祠堂、清泉、半月塘、曬穀坪、古驛道等布局井然有序。古民居融和徽派與湘南古建築特色,其中,清朝三品官員劉紹蘇舊居的三進院、五品官員劉紹舊居的二進院,保存完好,木雕、石雕精美華麗,為湘南地方少見。

金陵古驛道  運送楊貴妃荔枝

除了獨具特色的古民居,村前「接龍橋」旁小土丘上有棟精巧小樓,名為「望夫樓」。據說,明清時期,板梁古村為商埠之地,男子多乘船外出經商。妻子在家日夜牽掛,早上去龍泉寺燒香祈禱,暮上崖頭等待歸人的身影,風雨無阻。當地商賈遂集資蓋這一小樓,為等待歸人的婦女遮風擋雨。

村內的金陵古驛道,也是大有來頭。傳說專程為楊貴妃運送嶺南新鮮荔枝,就是經過這條驛道飛馬傳送。「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走在古驛道上,彷彿仍可聽見達達的馬蹄聲,久久不絕。此外,古村後的象嶺腳下,還有一塊酷似「神龜」巨石,石龜頭部高翹,尾巴悄悄伸在鄰近民居外牆上。「神龜」被當地人視為「鎮村之寶」,護佑古村村民平安、健康、長壽。

板梁古村無論是村落布局或民居建築等景觀,顯露出中國傳統的風水觀念、哲學意識、建築技巧,以及講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是一窺古代湘南宗族社會生活的好去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