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左右,臺灣進入新石器時代,除已磨製技術較進步的石器外,也開始燒製陶器。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文/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展演緣起:臺灣曾經存在二、三十個使用不同語言的族群;2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在臺灣活動的痕跡;五千年前左右,臺灣進入新石器時代,除已磨製技術較進步的石器外,也開始燒製陶器。臺灣的考古方興未艾,透過此展可以看到臺灣最早的陶器,有新石器時代早期代表性的陶器,也有新石器時代中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獸形玦形耳飾,以及噶瑪蘭文化等等。藉由這些不同時期物質遺留的展示,來述說臺灣不同時空考古文化的內涵。
展品賞析:帶刻劃紋束腰狀繩紋陶罐
時期:新石器時代早期
考古文化類緣:大坌坑文化
期相類型:牛罵頭類型
年代:距今4,800~4,300年前
遺址:大昌橋
臺灣最早的陶器即是大坌坑文化的繩紋陶,距今約4,500~5,000年前左右。此時陶匠多會以纏繞繩索的拍板或木棍在陶器體部拍印或碾壓出繩紋,並以二或三根尖棍捆綁在一起在口部或肩折以上刻劃出各式紋飾。在西南平原的大坌坑文化遺址中常見折肩罐,此類陶器常帶有圈足,顯示是用作儲藏或釀酒,而這也反應當時生產已有剩餘而可被儲存下來或供其它加工使用。
展期:即日~2019/04/07
展地: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第三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