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市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顧世紅研究蠶的內分泌生理,獲得領先突破。他發現,蠶的前胸腺分泌生長激素量,原本受腦部控制,到了化蛹前的五齡蠶階段,前胸腺可「自體分泌」,五齡蠶體重明顯增加,可達上百倍,他的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上周出版的國際知名期刊。
蠶的蛻皮、變態是昆蟲生命的重要環節,過去學界認為,蠶的咽側體分泌青春激素,前胸腺分泌蛻皮激素,兩者促使蠶蛻皮、變態,但詳細機轉卻無從得知。顧世紅有次離體培養蠶的前胸腺,意外發現:蠶幼蟲期二十多天,經過四次蛻皮後,體重快速增加一萬倍,全靠前胸腺「自體分泌」生長激素,促使營養轉化成組織,而前胸腺分泌量多寡,卻是從腦部來控制。他與魯汶大學合作研究,證實在蝗蟲體內也有相同現象。研究成果先後刊登在「昆蟲生理學」、「分子細胞內分泌學」等期刊,學界肯定是「極為有趣的新發現」。
顧世紅是江蘇人,赴日深造時,認識台灣妻子,變成台灣女婿。他曾在中央研究院工作,現任科博館動物學組研究員。顧世紅研究蠶寶寶二十年,幾乎廢寢忘食。現在又有「自體分泌」這項新發現,「自體分泌」也變成顧世紅在學界的新綽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