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龍潭訊】中山科學研究院經過二年多的專案研發,昨天公開展示「拋棄式膠囊內視鏡」研發成果,並以軍民合作方式技術移轉民間,再經人體實驗約一年後即可量產,減少病患的診療痛苦,也將完全改變醫療內視鏡的檢測作業。
中科院科專計畫負責人吳憲明表示,自從醫療光纖內視鏡檢測法研發後,人類胃、小腸上半部與結腸的病變,都可有效檢測出來,但人類將近七公尺小腸下半部並無精密的檢測方式。直到七年前,由以色列一家公司研發膠囊內視鏡,膠囊尺寸已經小到人類可以吞食,日本一家公司接著也研發一個微小自動化膠囊內視鏡,其他先進國家近年也著力研發膠囊內視鏡。
吳憲明又說,由於以色列、日本膠囊內視鏡的進口單價昂貴,國內病患使用膠囊內視鏡的一個療程花費約五萬元。然而,已上市的膠囊內視鏡普遍發生影像品質不佳的缺點,導致醫師無法精確的檢測病徵,亦引起國內生醫材料類業者重視,中科院材料暨光電研究所等單位決定成立專案小組研發這項拋棄式膠囊內視鏡產品。
小組成員設計一個廣視角鏡,使用良好影像品質的微小型膠囊鏡頭,鏡頭組由一片塑膠非球面鏡片和一片玻璃片組成,整個模組縮裝成長十點七公分、寬九點八公分大小的膠囊機,使用白光LED為光線,廣視場角初期設定為七十度。
半年前連續進行四次豬體實驗,發現廣視場角太狹小,特別是豬腸氣脹時,幾乎無法看到腸壁,因而改良廣視場角可達一百三十度,成功傳出並錄下高解晰的胃腸等影像。
吳憲明又說,中科院研發膠囊內視鏡的所有原材料都是國產品,以兩組積體電路組合而成,一組是影像,另一組是控制,預定再半年時間即可通過人體實驗,再半年的組裝生產即可量產上市。
中科院目前已將這項研發成果進行軍民合作與技術轉移作業,共同推動軍民通用科技發展,初估量產後的每粒拋棄式膠囊內視鏡單價是新台幣一千元至二千元,明顯降低病患的診療費用,最特別的整粒膠囊可完全取代光纖內視鏡操作流程,可以減少病患在診療時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