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陳德啟大樹報導】「東西方環境不同,如何落實佛陀本懷?」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昨日在第六屆人間佛教座談會「綜合座談暨閉幕式」上明白指出,唯有人間性格的人間佛教才能落實、相融,讓不同背景的地方都能欣然接受。
貢獻所學 從我做起
「綜合座談暨閉幕式」於佛光山雲居樓六樓舉行,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程恭讓擔任主席,與會學者代表分享感言。
慈惠法師表示,佛教滲透性、適應性和包容性都很強,無論到哪裡都可以落地生根,因此,透過會議讓學者於發表與探討中,找到適合當地人間性的佛法。
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表示,身為領袖人物的大師不斷問候、感謝、祝福學者們,如此重視文化、學術,將學術與信仰建構結合,實屬罕見,「從我做起」,他呼籲大家繼續貢獻所學。「只要我們吸取星雲大師承先啟後的智慧,凡事都可以迎刃而解」,鄧子美分享,他以學術研究的觀點強調,大家要以大師的精神思想作為引領,其誠懇、重視人才培養、傳統與現代融和都是值得學習的。
華東師範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說,此次會讓大家的國際視野再突破,在人本主義、人本宗教、人文關懷的討論交流中,更體會與深化人間佛教思想。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溫金玉提及,人間佛教沒有宗教色彩,以三好、四給、五和引導眾人回歸心性、健全身心,給予正能量,達到人格平衡。
漢堡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教授康易清感恩地表示,各地學者齊聚在此交流,主題豐富多元具有價值性,讓他收穫很大。東京大學教授高橋晃一教授分享,藉由座談會了解人間佛教的利他精神,以四給作為工作信條。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表示,透過座談會得以擴展世界觀,相信人間佛教研究院會支持佛學研究中心的發展,給予更多能量,將人間佛教推向世界。
「找到西方與人間佛教之間的交會點。」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分享,當前必須考量到新一代年輕人,會說多種語言,也有豐富文化及宗教知識,弘法要如何適應其文化,進而找到謀合點。
保持開放 求同存異
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教授李玉珍認為,人間佛教的運用可以更寬廣,才能落實星雲大師的心願,歷代在制度方面能如此因應大眾需求很少有。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賴品超說,會中關注佛教、科技與當代發展,學者跨學科討論,讓不同領域的人共同參與,得以拓展佛學視野。
程恭讓結語表示,此次發表文章視角多元,和國際接軌,人間佛教研究院近年來極力推動學術會議,廣獲兩岸學者重視,彼此有很好的匯通。藉由多元會議凝聚共識,求同存異。
最後,妙凡法師提及,人間佛教由於有大家的參與,彰顯積極、入世、社會與樂觀,星雲大師一生講說給人聽得懂的佛法,人間佛教是人類重要的文明、文化現象,值得大家持續了解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