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四十周年,面對當前的全球情勢,加上美國瀰漫保護主義的思惟,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審時度勢後,將在二十六日訪問大陸,為中日兩國的未來,奠定更良好的基礎。
根據日經新聞網報導,安倍此行的目的,著重在經濟合作項目,雙方預計達成五十多項協議外,在金融與保險的合作投資案上,兩國已確定超過十項以上的合作,同時大陸可能將針對日本核食問題,放寬其限制,更重要的是,中日雙方將針對換匯交易進行討論,有消息指出,兩國交易的規模高達三兆日圓,此舉更利於人民幣國際化。
由於大陸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無論其市場規模與全球占比,已不容各國忽視,面對美國政府可能的關稅衝擊,日本政府嘗試以經濟合作的道路,一方面為自身產業找尋出路,二方面為尷尬的中日關係注入一股活水。
從亞太局勢來說,東北亞的合作局勢正在快速展開,緊張情勢伴隨著朝鮮半島的融冰有所突破,中日兩國雖然仍有領土爭議的問題亟待解決,但隨著中日空中安全聯絡機制的建立,兩國在空中對峙的頻率與次數正在下降;釣魚台更是兩國揮之不去的夢魘,特別是兩國皆聲稱有所主權,然而在經濟現實的情況,擱置爭議為兩國現階段努力的方向,在過往的歷史恩怨無法一夕之間改善下,重回經濟談判,務實建構兩國之間的聯結,將是中日未來合作的重點。
面對中日兩國之間的合作談判,在台灣問題上,大陸一再要求日方遵守一中原則,日方也以正面態度回應,雖台日關係在當前的主政下,應不至於有太戲劇性的變化,雙方之間的交流合作,也僅限於經濟、文化與觀光為主,敏感的政治議題,台日雙方尚未碰觸,未來隨著中日回溫,台灣必須慎防遭受邊緣化的危機。
從中日兩國的關係發展,可以看出國際上並無永久的朋友或敵人,在多邊互賴的情勢下,國際上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雙邊關係,許多大國之間的互動與衝突,即在如此微妙的氣氛下,彼此牽制對方,一方面保障自身國家安全,二方面慎防衝突的爆發。
兩岸關係雖無法與中日兩國類比,但日本政府面對的經濟局勢與我國類似,在美國高度推崇保護主義的政策下,大陸的開放態度反而吸引各國的關注,亞太各國雖仍有相互歷史上的差異,但在經濟至上的原則下,仍能選擇隱忍和妥協,畢竟選擇與大陸合作,仍是利大於弊,無論如何,隨著中日快速回溫,東北亞局勢勢必會更將和緩,屆時台灣執政當局,仍須面對和緩的中日關係,做出最佳判斷。
磐石(嘉義市╲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