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義法師每次北上,依照他的說法,總要來看看我這個住院的「朋友」。
初識慧義法師,在南非南華寺,他是當家師,叨擾多日,受益良多。凡親近他的人,無不對他的談吐風趣、佛學淵博,留下深刻印象。
這次承蒙垂顧,雖來去匆匆,但仍說了一個「故事」,述說隨緣與攀緣的不同。
他說,憨山大師,有一首詩:「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生安分度時光。」如果把隨緣改為攀緣,這樣一來,安分就變成混混了,試讀如下:「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攀緣延歲月,終生混混度時光。」
有求於人,或刻意示好於人,叫作攀緣;人有求於我,則可隨緣。
佛家強調緣,上至宇宙人生真相,認為是緣起性空,也就是任何事、物、現象,無不是眾緣和合而成。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只有「因」,不能成「果」,一定要仰賴「緣」的媒介助成。我們講誰跟誰有緣,也是在於日後交往的深厚。
緣,經佛家仔細分析起來,有親因緣、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且莫被這些名詞嚇到,其實若融入我們生活中,倒也有趣,例如:餓了,想吃,這就是親因緣;想吃的念頭一波又一波,這就是無間緣;聞到飯香,看到菜色,這種受外境影響的叫所緣緣;美食當前,垂涎欲滴,是謂增上緣。
以上四個歷程具備,才能完成一個緣,缺一不可。
佛門講因緣果報,所以不但要斷惡修善,而且應廣結善緣,避免再造惡緣,縱然是宿世而來,也要善了,切莫冤冤相報。
結緣跟攀緣不同,因為並無有求於人的雜念,也不同於隨緣,因為並沒有人求我,而是自己基於一片真誠,敞開胸懷,擴大視野。
普賢菩薩說:「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是結善緣的基礎,不過,恆順二字常被曲解。法師看到一位久未在道場露面的同參道友,趨前問候,得到的答覆是:隨順眾生去了。原來牌桌上三缺一,他不能不隨眾,這當然是笑談一句。
只是與人結緣,就要合群,因此我癡、我見、我慢、我愛,都要收斂。
憨山大師,明朝晚期人,法名德清,字澄印,俗姓蔡,安徽人。十九歲出家,到棲霞山習禪,又學淨土念佛法門,後雲遊各地。
萬曆元年,在五台山,目睹憨山的挺拔秀麗,頗為讚歎,乃以憨山為號,從此聲名遠播。萬曆十四年,明神宗以十五套《大藏經》,分送各大名山寺院,太后特以其中一套,送給在東海牢山的憨山,並派他為朝廷所建造的海印寺住持。但萬曆二十三年,卻以私修廟宇罪名,發配到廣東雷州,也正好造就了他在廣東弘法的機會。
他主張禪宗與華嚴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獲得不少回應。五年後,獲准回任海印寺。在世七十八年,如換算成西元,則為一五四五—一六二三年。
著有《法華經通義》、《莊子內篇註》等十餘種,涉及佛、道、儒三教,其門徒還匯編了《憨山夢遊集》五十五卷、《憨山語錄》二十卷。(劉學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