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研院研究員林妙香提出「不考二次基測就會吃虧」的研究報告後,使原已開始適應基測聯考化的模式,又掀起一陣波瀾:研究者質疑基測量尺不公平、心測中心反擊研究的方法有問題、國中教師批評二次基測是二次聯考、高中學校斤斤計較該校的分發錄取分數排行、教育部強調基測只是入學門檻、家長們反應搞不懂教育部的政策到底是什麼?學生則期望不要再有那麼多的考試就好。
當初教育部提出以基測取代聯考,用意在於希望只以基測,做為高中入學門檻,各個學校只要訂定最低基測申請分數後,學生依個人在校成績或其它的表現,來爭取入學機會。但是,沒想到各個高中,還是把入學門檻,當做登記分發的標準,或是做為學生填選志願的依據,同樣形成了「明星高中」排名的高低,擺脫不了往日聯招的錄取模式,為今日所有爭議之來源所在。
為了能夠進入排名第一的明星高中,所以每個學生、家長與學校,都會斤斤計較分數的差距,只要一分之差就有所謂明星學校一、二名的差距,那麼原本設計只做為入學門檻的基測量尺,當然會被指責不公平。因為量尺的一分之差,可能是實際考試的五、六分,所以,誤把門檻當做登記分發的排序時,基測量尺當然會被指責是不公平的計算方式。
教育部立即宣布九十九學年起,基測只作升學門檻,並研議把登記分發入學方式降低比率或完全取消,同時也把基測量尺從每科六十分縮小為三十分,以接近大學入學方式。
但教育部的因應措施,未能破除明星學校排名的問題時,上述方案仍然無法有效破除基測聯考化的魔咒。反而會有更多更激烈的論戰產生,同時也無法解決學生面對另一種「聯考」形式的壓力。同時,更可能引發貧富不均、學習差距過大的教育貧富階級差異,讓經濟弱勢族群因無法獲得較佳的在校學習表現,只得申請到排名較後的學校。
因而,我們認為要真正解除學生聯考壓力,並落實十二年國教美意,唯一方式就是徹底破除高中明星學校排名,其方法不在於考試分發改變,而是在教育經費補助的差異,針對目前排名較後學校給予更多經費補助,讓他們擁有更多教育資源與人力,去輔導更需要幫助的學生,讓這些學生得以有機會去改善自己學習能力,以提高自己的信心與競爭力。
當原本被視為「後段排名」的學校,有更多的教育經費,可以強化學生的資質與學習環境,和「前段排名」的明星學校相提並論時,就無所謂的「明星學校」而是「一視同仁」的「常態分校」,也不會有什麼人去在乎那一、兩分的基測量尺差距。當有人因考不好,卻可以獲得更好教育資源與學習環境時,何必去爭取非明星學校不讀的壓力呢?所以,破除明星學校排名,才是化解基測聯考化的魔咒,方能讓高中生快樂學習,而不是生活在不斷考試的夢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