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在台灣也是大問題,自中國大陸啟動禁廢令,拒絕歐美出口的廢棄物,導致每年輸大陸總量高達三千五百多噸的「洋垃圾」,竟然以原料的名義進口到台灣。曾幾何時,台灣成了世界垃圾島,廢紙、廢塑膠都丟到「福爾摩沙」的美麗島。
為了抑制廢棄物的進口量,環保署修正發布「屬產業用料需求之事業廢棄物」規範,廢塑料限單一材質、型態,廢紙限回收且經妥善分類之牛皮紙、瓦楞紙、脫默紙,並限定為合法工廠,希望管制源頭和品質。
政府一再宣導垃圾分類、資源回收,提倡禁塑、塑膠袋、禁用吸管、垃圾袋要收費,卻進口廢塑膠,說一套做一套。前陣子媒體報導紙漿欠缺,造成民眾瘋狂搶購衛生紙,對照廢紙大量進口,豈不自相矛盾?
我們村子從事資源回收多是生活困苦者,村民把舊報紙等送給他們,希望減輕經濟負擔,但現在舊報紙一公斤才賣二元,一天辛苦所得不過百來元,清洗晾晒一車垃圾袋,只賣三到五百元,若非秉持環保愛地球的信念,根本不符人力成本,如此低廉價錢,和大量進口廢棄物不無關連。
環保署針對業者的違法行為,將重罰六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之罰鍰,希望遏止進口廢棄物的歪風,為了台灣環保永續,國人樂觀其成,至於成效如何,且拭目以待。
胡台生(嘉義縣╲榮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