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 突破雷射領域 3學者獲物理獎

 |2018.10.03
1746觀看次
字級
諾貝爾物理學會的成員宣布「二○一八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得主。圖/法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二○一八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二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揭曉,由美國科學家艾許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穆胡(Gerard Mourou)、加拿大科學家史崔克蘭(Donna Strickland)三人共獲殊榮,得獎理由是「在雷射物理學領域的突破性發明」,包括雷射光學鑷子、高強度脈衝等,將「光束化成工具」,對醫學貢獻良多,包括雷射視力矯正手術,應用在數百萬的矯視手術中。

55年來首現女性

艾許金將獲得九百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三千一百萬元)獎金的半數,另外半數由穆胡與史崔克蘭平分。值得一提的是,史崔克蘭是一九○三年居禮夫人、一九六三年格佩特.梅耶以來,史上第三位女性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也是五十五年來首度獲這獎項的女性。九十六歲的艾許金則是史上最高齡的諾貝爾獎得主。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今年三位得主為雷射物理學(laser physics)帶來革命性的進展,讓人們得以觀測極微小的物體與極快速的過程。日新又新的高精確度儀器,為研究者開啟了未經探索的新領域,以及無數工業與醫學的應用。

艾許金是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曾長期在貝爾實驗室、朗訊科技(Lucent Technologies)工作。穆胡現年六十四歲,法國巴黎第六大學博士,目前擔任法國綜合理工大學教授兼「國際超強雷射科技中心」(IZEST)主任。史崔克蘭現年五十九歲,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博士,目前任職於加拿大滑鐵盧大學。

三人共享殊榮,但貢獻仍有區別。美國學者艾許金以「光學鑷子和其對生物系統的應用」獲獎。法國學者穆胡和加拿大學者史崔克蘭,則以產生「高強度、超短光脈衝」方法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

艾許金被許多人視為是光鑷(optical tweezers)專門領域之父,諾貝爾指出,艾許金發現光鑷可以以其雷射光束「手指」,捕抓粒子、原子和分子。它們可以檢視和操控病毒、細菌和其它活細胞,而未破壞其結構。光鑷是一種通過高度聚焦雷射束產生力移動微小透明物體的裝置。

造福近視矯正

穆胡與史崔克蘭發明製造高強度、超短光脈衝的方法,兩人的研究改寫醫療科技,尤其是近視患者的命運,他們令雷射光束更準確銳利,目前應用在數以百萬計的矯視手術中。穆胡和台灣頗有淵源,去年和台大教授陳丕燊提出新穎構想,希望在實驗室打造「類比黑洞」。

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由美國學者共享,得獎原因是首度成功觀測到重力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