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所謂的素食常分為四大派,有人吃的是旁邊素、肉邊素,也有人吃的是健康素或純素或奶蛋素,另外還有一種是生機素。
所謂的健康素是指低卡、低油脂的素食,多吃蔬菜瓜果類、五穀雜糧類、山藥紫米養身食材,我們都稱為健康素。一般食品衛生處或在衛生署,推動的是均衡飲食,也就是脂肪類佔飲食百分之三十,蛋白質百分之十五,五穀雜糧是百分之五十五,這樣分下來後,對照健康素的低油少鹽少糖少油,可說是非常健康的飲食。
另一種奶蛋素,是除了蔬菜瓜果跟五穀之外,它還吃牛奶和蛋。也有人吃奶蛋素卻不吃蛋的,但可以吃奶製品;純素是連奶、蛋都不能碰,純素的人,連大蒜、蔥、菜、洋蔥都不吃,但辣椒、榴槤、咖啡卻不是葷的,原因是佛教徒認為,前者是比較刺激性的食物,太多刺激對一個修行人來講,比較沒辦法定心。
素料再製品 成分大不同
素食有很多再製品,每家的原料都不一樣,素雞、素花枝卷、素烏魚子、素獅子頭、素豬肉、素魚……種類很多很多。純素不等於健康素,像有一家業者,它的素雞是用黃豆做的,花枝卷是用蒟蒻做的,素烏魚子是用鹹鴨蛋做的,素豬肉是用猴頭菇做的,素獅子頭放了豆腐跟香菇等原料,素魚是豆包,所以呢,在所有的食品上都應該要有標示,把它的成分全部都標示在上面,讓消費者清楚它到底是什麼做的。
在食品管理上所謂的「素食」,是認為:凡是摻有肉品的,不管它的比例多少,都是葷的,不可以稱為素的;有摻加奶蛋成分的,在包裝上要明顯的標示,讓吃全素的人不會誤去買到這些東西。至於有摻蔥、蒜等菜的東西,也要明顯的標示。
關於素食摻葷食的問題,衛生署、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都曾經做過大規模的食品調查。像去年九十三年四月到五月之間,調查的目的是希望看到素食食品販賣的情況,另外摻加肉品奶蛋成分的食品,也調查其是否標示夠清楚。
標示內容物 確保飲食安全
結果調查的四十八件食品裡,有完整標示的有二十六件,散裝無標示的有二十二件。至於這四十八件中有沒有摻加肉品,調查結果是:全部四十八件中,四十四件合格,證實確是豆類製品或是蒟蒻製品,其中二十六件標示完全,全部合格,二十二件在菜市場賣的散裝品,八件是合格的,但是有四件是不合格的,驗出有豬肉的反應,有兩件同時出現豬和雞的反應。
摻有動物性原料的不合格四件產品,外觀主要是素貢丸、素魚板、素香菇丸等丸類比較多,而且都是在台北市抽到的。
凡是不合格的產品,可以用商品標示法,也可以用食品衛生管理法加以處分,前陣子爆發黑心素食的問題,很多團體則用消費者保護法,對素食的供應業者要求賠償,以保障消費者日後不再吃到黑心素食,但對於那麼多吃素的人把它吃進去,我覺得這是一個良心道德的問題,而不光是法律問題。
素食的確要加強管理,供應廠商的管治,除了要查它裡面有沒有摻雜肉品的成分,更需要關心的是有沒有防腐劑。畢竟,防腐劑的問題遠大於摻葷食的問題,不合法的添加防腐劑,才真正影響人的健康。
添加物複雜 檢驗成本高
政府在測驗素食品是否含肉品及蛋成分時,是採取奶類酵素連鎖反應PCR檢測法,驗出檢體中有沒有包含豬、鴨、雞、羊、馬、袋鼠肉的基因成分。但這個檢測法非常耗時、耗力、耗費經費,所以在一般檢驗單位都不會隨便去用。
另外,製造業者想讓它的產品有更好的味道,吃得非常甘甜好吃,或口感有味道,非常的Q,在製造過程可能會添加動物性的組織。而生產貢丸的食品工廠裡,若有製造葷的也有製造素的,製造器具可能會有交叉污染,這種問題,驗出來也會有動物的成分。
此外,食品所使用的添加物,最常見的是動物的組織、動物漿、魚漿、肉漿等葷食,過去的調查,還發現某些食品添加物,加了防腐劑以後會增加Q度,所以衛生署經常檢驗青蛙蛋,因為它常被添加東西增加Q度與彈性,但業者並不知道那對身體是有毒的。
對於素食食品的管理,政府也會對於素食製造工廠加強稽查,甚至檢查其生產線以判斷有沒有摻葷的行為,例如:生產素食的工廠買了一些動物膠或魚漿,就可以判斷這一定是有問題;另外業者會把責任推給供應的材料商、原料商,說自己並不知道其中的成分,所以對於素食的原料商也要加強管理。
其實,政府單位時常辦講習會,提醒所有素食食品製造業,應該如何管理所有的加工生產管線或容器,如何避免交叉汙染或者是如何取得非常合格的原料來源;至於消費者教育的部分,政府希望教育消費者,在選購的時候要注意有無完整的包裝,要看清楚食品的成分,依照標示去選購,就可以避免買到黑心的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