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建安七年(二○二年),孫權據江東六郡,開始廣納賢士,呂蒙、闞澤、陸遜就是在這個時候追隨他的。
呂蒙最早建功是在建安十三年,替孫權報了黃祖殺父之仇,並在赤壁之戰中助周瑜破曹軍於烏林(湖北洪湖東北)。建安十七年,建議孫權修築濡須(安徽巢縣)塢,設強弩於塢上以防曹軍,後曹操果然南進,在此與吳軍相持月餘,無功而返。
後來魯肅曾以「非復吳下阿蒙」形容這位虎威將軍,到底呂蒙是如何讓人「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
呂蒙從小喪父,十五、六歲即投身軍旅。一次因細故殺了同僚,逃走後,又返回自首,這引起了孫策注意,決定收留他。策死後,隨孫權出戰,每戰皆捷。
後孫權要呂蒙多讀書,呂蒙以軍務繁瑣為由拒絕,孫權告知有勇無謀終不能成大將,呂蒙才開始接觸《周易》、《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史記》、《漢書》等書。從此學問精進,由一位武將走向儒將,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智取荊州」。
建安二十二年魯肅死後,主戰派的呂蒙抬頭,決定奪取劉備借了十年而不還的荊州。呂蒙先以病重為由,返回建業,軍務由陸遜暫代。俟關羽鬆懈對東吳的防衛,將大軍調往襄、樊,力抵北方的曹軍時,呂蒙手下假扮的白衣商人,即趁夜襲取了江邊的烽火台,拿下了荊州。這是建安二十四年呂蒙死前為東吳立下的輝煌戰果,也是三國鼎立的開始。
不過《三國演義》七十七回寫呂蒙死前為關羽附身,七竅流血而亡。這和《三國志》中「一生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死前交代家人奉還孫權所賜財寶,喪事亦力求儉約」的呂蒙相對照,顯然是羅貫中為了平衡關羽被殺,陷呂蒙於不義。
與呂蒙相較,闞澤就幸運多了。他在《三國志》中只是一位謙遜有禮的學者,主張廢除死刑,曾建議孫權讀賈誼的〈過秦論〉以治亂世。但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卻給他安了個漁翁的角色,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赤壁之戰前夕,黃蓋欲詐降曹操,苦無遞信者,闞澤得知,願扮作漁翁前往。遞上降書後,曹操不信,欲斬闞澤,澤毫無懼色,反笑曹操不識人。操以降書中未言明何時來降故不信,闞澤答以「背主作竊,不可定期」,終釋曹操之疑,完成使命。(四十七回)
這個漁夫從此就成了闞澤的歷史標記。和陳壽筆下的「學者」闞澤相比,「漁夫」闞澤竟然名垂千古,這應是羅氏始料未及的事。陸遜只比呂蒙小五歲,但呂蒙建功時,陸遜還在外放階段。直到協助呂蒙拿下荊州,陸遜的名聲才正式登場。無論是《三國志》或《三國演義》中,都對陸遜在彝陵之戰中的表現給予最高的評價。
吳黃武元年(二二二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率軍四萬沿長江南岸前往虓亭(湖北宜都西北)。陸遜為東吳大都督,先採誘敵深入之計,蜀軍迅速進入五六百里山區陣地後,兩軍相持七八個月。劉備為避暑,連營數十寨於巫峽至彝陵的山嶺間。陸遜施以火攻,燒得蜀軍如熱鍋上的螞蟻,丟盔卸甲大敗而逃。
劉備在彝陵之敗後一年(二二三年)死於白帝城。
看「陸遜營燒七百里」(《三國演義》八十四回)與「呂子明白衣渡江」(七十五回),前者陸遜以火攻擊敗劉備,後者呂蒙智取荊州擒殺關羽,這兩場三國史上關鍵性的戰役,皆因孫權手下有兩位足智多謀的大將,反觀蜀軍的失利,卻是劉備與關羽同時犯了輕敵的毛病,這個「敵」就是東吳的後起之秀陸遜。
從陸遜死時家無餘財來看,其操守與呂蒙同為三國時代令人追憶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