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櫃買中心在二○一四年成立「創櫃板」,提供新創公司成本較低的募資管道。但中華徵信所指出,根據創櫃板公司財報,去年九十一家創櫃公司全體虧損三點八億元,已連虧三年;賠錢家數有五十九家,占百分之六十四;賺逾一千萬元者僅七家,可見多數創櫃公司表現仍不理想。
中華徵信所表示,創櫃板公司營收規模難做大,也是個問題。九十一家業者去年營收五十二點九億,增幅近百分之十,但平均下來,平均每家公司營收僅五千八百萬元,其中超過一億者僅十八家、占不到二成。
櫃買中心新創發展部表示,創櫃板是「台灣獨有」,用意在讓小規模新創公司成長茁壯,若能吸引到「富爸爸」,公司也有機會出人頭地。例如樺緯物聯(原海峽數碼),因為技術創新,在二○一六年獲鴻海旗下的樺漢科技入主,營收和獲利都激增,去年更躍升為創櫃板的營收及獲利龍頭公司。
為什麼投資人不愛創櫃板?專家說,新創公司多半規模小,要做大不容易,登上創櫃板雖能提高公司些許能見度,但公司的創新技術或發展題材若無法取信於投資人,資金不會進場埋單。
有人則認為,真正的問題出在台灣創投業逐漸凋零,「早期投資」資金火力不足。因此建議政府開放創投成立私募基金,充實本地「早期投資」資金火力,或許能幫到創櫃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