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節話習俗

饒先華 |2007.06.19
683觀看次
字級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三大節日之一,約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其中以紀念屈原之說流傳最廣。

中國民間過端午節甚為隆重,慶祝的活動也各式各樣、五花八門,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如前所說,戰國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以死明志,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但追至洞庭湖時已不見蹤影。之後便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龍舟以茲紀念,亦即借著划龍舟象徵驅散江中之魚蝦,以免牠們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自此盛行於吳、越、楚。

事實上,「龍舟競渡」原本在戰國時代就有。但當時是用做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活動,時人在急鼓聲中划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娛人。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直到今天,在南方諸如重慶、湖北等臨長江的地方,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家鄉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例如:江浙地區划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而「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順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

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確實有所不同。

台灣舉行龍舟競渡,始於清乾隆二十九年(一七三六年),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一直到現在,台灣各地每年端午節都會舉行精采的龍舟賽。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日本、越南及英國等地。一九九一年,中國大陸在屈原的第二故鄉││湖南岳陽,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點晴。然後,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

可以說,龍舟賽除了紀念性質外,同時也成了重要的一項水上運動技能活動。

吃粽子

粽子,早期又叫「角黍」、「筒粽」。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而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則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再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至今仍有名的廣東鹼水粽。

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當時包粽子的材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稱「益智粽」。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肉塊、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被用作交際往來的禮品。

唐代時,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朝有「蜜餞粽」,蘇東坡的詩句「時於粽裡見楊梅」可證;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葉已從菰葉演變為箬葉;至今則有用竹葉、月桃葉、野薑花葉,而附加料更出現豆沙、松子仁、香菇、花生,'蛋黃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粽子好吃,又具文化內涵,一直到今天,吃粽子的風俗,甚且流傳到韓國、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包

端午節小孩佩掛香包,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因此,香包的製作一直不輟。早期香包內含雄黃和香藥等,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或打上長帶掛在身上,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到了現代,配以中國結飾的樣式及內容物則更多變了。

懸艾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在門口插上一把艾草和菖蒲的習俗仍多見,主要是其含特殊香氣,可提神通竅,更可驅蟲滅菌、淨化空氣,有一定防病作用,因此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除,對溽暑漸至的地區,期達驅蟲防疫功效。

飲用藥酒

作為端午節俗的藥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黃酒。蒲酒也叫菖蒲酒,古代民間常在端午製作、飲用,可避瘟氣。宗懍《荊楚歲時記》載:「端午,以菖蒲生山澗中一寸九節者,或縷或屑,泛酒以避瘟氣」。

雖然蒲酒之名史不絕書,但是近世民間以雄黃酒最普及,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陽》記曰:「午前細切蒲根,拌以雄黃,曝而浸酒。飲餘則塗抹兒童面頰耳鼻,並揮酒床帳間,以避毒蟲。」用雄黃酒塗抹小孩面頰耳鼻俗稱「畫額」,通常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字似虎的額紋)以鎮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