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寶寶歪頭裝可愛?」林媽媽在強強三個月大時,發現他脖子習慣性傾向左側,就算將他擺正,過一下依舊會自動轉回去。林媽媽在新生兒疫苗注射時詢問醫生,新生兒科醫生在強強左邊頸部摸到一小硬塊,評估斜頸情形嚴重,需進行復健。
經照會復健科教導復健方式後,強強物理治療了八個月,脖子依舊沒有改善,每次復健就哇哇大哭。復健科醫師評估效果實在不佳,建議手術治療,經與醫師討論手術細節,一個月後,醫師為強強執行手術,配合術後復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強強的脖子已經恢復正常、不再傾斜。
台北慈濟醫院小兒外科醫師陳克琦表示,斜頸又稱「歪脖子」,是兒科常見疾病之一,是嬰幼兒頸部的胸鎖乳突肌因某些原因導致構造異常、緊縮或結成硬塊,使患側脖子因受力變短,頭部傾斜於患側,造成頸部活動受限的情況,發生率不到百分之二。
陳克琦說,造成斜頸的原因不明,可能因素略分為先天性、後天性兩種,「先天性成因,包括嬰兒在生產過程中肌肉不慎拉傷、頸部胸鎖乳突肌的血管阻塞、感染病毒引起肌肉纖維化等;後天成因,則多是頸部因發炎、受傷、腫瘤等問題造成。」
他提醒,斜頸若不治療,未來除容易造成駝背、肩胛骨歪斜外,孩子也可能因長時間歪斜看東西,導致視力減弱、注意力無法集中等後果。「嬰幼兒脖子軟嫩,有時不易判斷是否歪斜,因此父母應保有警覺心,以免延誤六個月的黃金治療時期。」